一、根据河蟹生物学特性,创造优良生态条件
河蟹喜在水质清新、溶氧充足、水草茂盛、底栖生物丰富、透明度高的水域中生长生活,为此,我们紧紧围绕改善养殖水体水质、底质条件,创造一个比较适合于河蟹生物学特乡的养殖水域生态环境,采取了以下措施:
㈠ 选择良好水源
要求水质清新无污染,进排水方便,水源充足,符合国家渔业用水标准。
㈡ 彻底清塘消毒
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池塘清整;二是消毒杀菌。
池塘清整在冬季进行,首先抽干池水,冻晒一个月,铲除过多淤泥(留淤5-10cm ,用于种植水草和培育底栖生物),检查防逃设施,维修受损部分,维护池埂,坡比尽可能达到1:2.5-3,因河蟹夜间摄食时,大部分出现在池边浅水处。
池塘清整工作做好后,即可进行消毒杀菌,具体做法是采用生石灰加水稀释,全池泼洒,亩用生石灰350-400kg。
清塘消毒措施对于养殖河蟹的老池塘尤为重要,因老池塘一般与怒较深,滋生的病菌和隐藏敌害生物也较多,故必须彻底清塘消毒。
㈢ 重视水草种植
水草既是河蟹栖息、避敌蜕壳的场所,也能净化水质,进行光合作用增加水中的溶氧,同时,也是河蟹喜食的好饵料,夏季还可起到防暑降温,促进河蟹生长的作用。“蟹大小、看水草”、“要想养好一塘蟹,先要种好一塘草”,这是河蟹养殖户的经验之谈,也是河蟹健康养殖关键技术之一,主要做法是:
清塘药物性消失后,池水保持在20-30cm,待水温逐步回升后,即可种植水草。品种主要有轮叶黑藻、伊乐藻、苦草等沉水植物。从水草的品质看选择轮叶黑藻、伊乐藻为好,苦草次之;从生产季节方面看,以伊乐藻为佳,因伊乐藻耐寒性强,以春秋季为蕞家生长季节,长势最快,冬季也不死亡,可以早种植、早生长,从而可以早放蟹种,提早饲养管理。
种植方法:轮叶黑藻、伊乐藻以无性繁殖为主,采取切茎分段扦插的办法,没亩用草量10-15kg,行间距1-1.5m,前池栽插;苦草,又名面条草、非韭菜草,是典型的沉水植物,其种子细小,长度2-3mm,籽茎0.3mm,子粒包裹在草荚内,播种前先用水净泡10-15小时,用擦板搓出草籽,将草籽用泥土拌均,泼洒即可。既可散播,又可条播,没公斤草籽可播种5-8亩。种植时间,伊乐藻在清塘的冬季或早春,轮叶黑藻、苦草在3月份。水草种植前,每亩施用2-3公斤复合肥作为基肥,让水草快速生长。
种植轮叶黑藻、苦草等沉水植物的池塘,因其萌发较迟,而需在池塘四周离池边1米处设置水花生(喜岸莲子草)带,宽度2米、作为辅助措施,用来吸收水体肥力,调节水质,提高河蟹栖息、避敌蜕壳场所和遮阴降温。
㈣ 及时终止螺蛳
螺蛳是河蟹喜食的活性饵料,又能摄取池塘水体底泥、残渣剩饵所致的有机营养物,在满足了自己不断生长繁殖的同时,改善了池塘底质,净化了池塘水质,具有一举多得的作用,具体做法:在清明前后,每亩投放螺丝400-500kg。
二、自育蟹种,合理放养,奠定良好生产基础
首先把好蟹种自育关。大规模优质河蟹养殖必须有规格优质蟹种奠定良好种子基础,优质的蟹中必须有优质的蟹苗(大眼幼体)提高可靠保证,我们主要采取定点育苗,自育蟹种来解决种源问题。第二把好蟹种放养关。具体做到“一区”、“三改”、“三适”。
“一区”即设置蟹种暂养区,用围网一块养殖区域,占大塘面积的1/10-1/5,将挑选的优质蟹种放入其中强化培育,待大塘的水草长至占整个塘面的50%以上,螺蛳繁殖已达一定数量时,再将暂养的蟹种放入大塘饲养;“三改”,即改冬放为春放,改小规格为大规格,改外购蟹种为自育蟹种。冬季蟹种处于越冬休眠状态,活动能力差,容易受伤,冬季放养蟹种影响成活率和回捕率,放养小规格蟹种影响年终商品规格,外购蟹种与自育蟹种相比较,经几年的实践证明,自育蟹种的成活率、抗病力及成长规格,都明显优于外地购买的蟹种;“三适”,即适当的放养规格、适当的放养时间和适当的放养密度。放养规格一般掌握在每公斤80-160只,放养时间一般控制在2月底至3月份(放入暂养区时间),放养密度一般确定在450-500只/亩。蟹种放养时先用8ppm高锰酸钾浸泡10-15分钟后,再行放入暂养区。
三、科学投喂、调节水质,精心饲养管理
1、在饵料投喂上,首先注重水草、螺蛳和底栖生物等基础饵料的培养,对于水质清瘦的池塘,特别是在养殖前期和新开挖的池塘,要定期施肥,以促进水草、螺蛳和底栖生物的生长繁殖。施肥的品种主要有:经发酵和消毒杀菌过的有机肥和过磷酸钙、磷酸二氢钙等无机符合肥。然后加强人工投喂,按照“前后精,中间青”、“晕素搭配、青清结合”的科学投饵原则和“四定,四看”的科学投喂方法进行人工投喂管理。整个饲养过程饲料安排各有侧重:前期,为蟹种放养初期,蟹种经过漫长冬季,消耗较大,必须加强营养,才能确保第一次顺利蜕壳,有利于提高成活率,采用的饲养品种主要有小杂鱼、蚌肉、螺蛳肉和河蟹全价颗粒饲料;中期为高温季节,不投动物性饵料,以免不利于河蟹消化吸收引起疾病,采取以水草、南瓜为主,适当搭配小麦、玉米、黄豆粕等植物性精料,以维持河蟹体内正常的新陈代谢;后期为河蟹最后一次蜕壳和增重育肥阶段,此阶段饵料投喂应以动物性饵料和河蟹颗粒饲料为主,适当搭配水粗糙、南瓜、山芋等青精饲料,加强营养,确保增加最后一次蜕壳次数,以利提高河蟹个体规格和产量。
在整个饲养过程中,坚持做到不投腐烂变质的饲料,并及时捞取残剩饵,以防败坏水质,滋生病菌。
2、在水质调节上,采取“三调”措施:
一是调“新”,即注换新水,5-7天注水一次,10天半月换水一次,高温季节每天注水20-30cm,3-5天换水一次。
二是调“优”,即调节PH值,将PH值控制在7.5-8.5之间,采用生石灰,每10天半与饿一次,用量每亩每米水深10公斤,不但提高PH值,同时增加水体钙离子浓度,供给河蟹吸收。
三是调“活”即施用光合细菌调活水体,特别是高温季节,对养殖河蟹的老塘口施用光合细菌,对转化吸收池底有机物分解释放的氨氮、硫化氢等有害物质,抑制有害细菌的滋生与繁殖,效果明显。通过这三个调,每亩用量5-6kg,每半月施用一次,拌土底施或用水稀释全池泼洒。通过这三个调节,使水质达到“清、新、嫩、爽”,具体达到溶解保持在5mg/L以上,透明度40cm,PH值7.5以上,氨氮0.1mg/L以下,改善了养殖水体的水质条件,对促进河蟹生长蜕壳,减少病害发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水质调节的同时,还须调控水位,按照“前浅、中深、后稳”的原则,分三个阶段来进行调控。3-5月份水深掌握在0.5-0.6cm,6-8月份控制在1.2-1.5m(高温季节许适当加深水位),9-11月份稳定在1m左右。河蟹适宜生长水温15-30℃,最适生长水温25-28℃,水温在33℃以上时便停止摄食,处于半昏状迷态。前期气温和水温较低,采取浅水位有利益于养殖水体水稳的迅速提高,使河蟹尽快进入正常摄食状态;中期高温季节,加深水位有利于降低水温,让河蟹正常摄食和蜕壳;后期稳定在一个适中的水为,有利于保持正常水温,让河蟹有一个稳定的增重育肥、顺利生长的水体环境。
3、在病害防治上,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坚持以生态防治为主,药物防治为辅,积极采取“清育消毒”、“种植水草”、“自育蟹种”、“科学投饵”、“调节水质”、“调控水位”等技术措施,达到不生病或少生病,不用药或少用的目的。即使用药,也根据河蟹不同症状,采用高效、低毒、无毒副作用或副作用小的药物进行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