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造一个中国移动”——奚国华先生在刚刚落幕的2014年中国移动全球合作伙伴大会上如是说。面对日见增长天花板的电信行业,以及来自OTT的替代性竞争,运营商集体性的走上转型与再造之路,中国移动自然也不能成为例外。
问题是,对任何公司来说,转型之路从来就不是坦途。对于中国移动的再造者们来说,找到一条再造之路,显然需要超人的战略,更需要智慧的战术。
2014年见证了中国移动再造之路从混沌到之间清晰的过程,笔者试图基于公开的信息,梳理出中国移动再造的轮廓,以对这个重新快跑起来的大象,有一个更为清晰的认知。
一、再造中国移动的目标:唯有内容和应用
再造中国移动的终点在哪里?——答案是:数字化服务的一席之地。促进中国移动从流量经营转型到数字化服务。
这是基于中国移动管理层对行业发展规律新认知而提出的。
在2014年年中第一次提出三条曲线的行业发展认知之后,奚国华在合作伙伴大会上再次系统阐述了中国移动管理层对行业发展规律的这一新认知,即电信运营的发展是由三条曲线,或者说三个阶段组成的:语音曲线、流量曲线、数字化服务曲线。
在中国移动的管理者看来,语音曲线已经成为过去式,流量的增长则是现在式,但是最终的目标应该是数字化服务。
语音和流量这两天曲线无须赘述,数字化服务到底是什么呢?早先有公开信息显示,中国移动管理层曾经对外表示其判断是:要再造一个中国移动,唯有内容和应用。
所谓内容和应用,所涉及的领域既包括移动互联网的应用,比如游戏、视频、阅读,也会包括在工业化、城镇化两化过程中对信息化的融合引致应用,比如中国移动正在致力于大力拓展的教育、医疗、车联网等。
按照奚国华先生在中国移动全球合作伙伴大会上的公开发言,在数字化服务中,中国移动要占据一席之地,其最终的目标是要实现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的综合作用,将之有机结合起来。
就像中国移动始终引以为傲的网络质量,在未来的信息社会中,有信息消费需求的任何地方、任何人、任何时间,都将会有中国移动数字化服务覆盖。
尽管中国移动并非是唯一选择,但是至少会成为选择之一。这应该是一席之地的题中之义。
数字化服务目前看还处于远水阶段,要解电信运营的近渴,恐怕用一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并不为过。
对此,中国移动的管理层应该说有着清醒的认知判断。
这就是从当下出发,当务之急,对于中国移动来说,要做好第二条曲线的事情,也就是流量经营。
二、流量成为生产要素
数字化服务显然不会自然而然的到来,第二条曲线之于第三条曲线的核心价值在于,如果第二条曲线功亏一篑,第三条曲线将无从谈起。
做好流量经营作为运营商才能从近海搏杀走向蓝海自由。
中国移动总裁李跃先生在全球合作伙伴大会上提到,要让“流量成为生产要素”,并面向互联网、商贸、终端、服务等各个行业推出了流量统付平台。
从当下出发,对于中国移动而言,做好流量经营,是实现从第二条曲线向第三条曲线跳跃航空母舰,这其中的逻辑不言自明,因为我们可以看到,围绕流量经营的创新,已经成为中国移动业务创新的核心之一。
谈及流量经营创新,不能绕开中国移动的重镇广东,在2014年,一场以向用户放权,尊重用户自由选择的流量经营创新运动,肇始于广东,逐步蔓延于全国:流量红包、流量共享、流量团购、流量管理工具移动流量仪,以及流量800即现在所称的流量统付业务,都来自这个中国移动业务和服务创新源头的广东移动。
除了业务层面的创新之外,中国移动将在管道层面,也有意重构流量经营的体系。
是次合作伙伴大会,奚国华先生说,中国移动的管道要“更精”,他对智能的最新解释是:智能感知、智能疏导、智能分发。中国移动的网络将从传统网络向智能网络演进。
中国移动公开的数据显示,在流量经营上,其已经小有成绩:流量规模在9个月内超过了3G,在12个月内超过了2G,4G数据流量占比已经达到了37.6%。
三、网络和终端依然是生命线和核心竞争力
在网络和终端上,中国移动可谓不遗余力。
李跃先生说:要做到73条高铁、2.6万公里高速、全国所有城市、县城、乡镇的全覆盖;要做到商城、写字楼、交通枢纽的室内覆盖;要逐步部署载波聚合、多流传输技术(这一点,其实中国移动已经在多地展开试验,广东移动在深圳上个月的多载波聚合试验速率就已经接近300M);要推动干扰消除、3D-MIMO、LTE-Hi等技术的成熟。
当然,到2015年年底,中国移动的4G基站将达到100万。
由于4G时代的电信行业的主导权重新回到了中国移动的一侧,这一点恐怕已经毋庸置疑。2014年见证了中国移动在4G网络和终端,乃至用户发展规模上的“大跃进”。
用中国移动董事长奚国华先生的话说是“已经超额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无论如何转型,中国移动作为运营商的基因不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这既是中国移动之所以成为中国移动的基础,更是脱生于中国移动走向自由竞争蓝海的中国移动系公司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一些数字能够让我们有些更为具体的感知,中国移动已经完成:4G基站65万,全球最快的网络建设速度,在12个月内完成60万基站建设;TDL终端销售过亿;入网4G终端机型达到664款,均价比的价格下探至399元;
让我们再来看一下地方移动的一些数字。中国移动在一些省份的4G覆盖可以用人性来形容:广东移动基站已经超过7万,覆盖全部城乡;北京移动4G基站已经超过2万,覆盖187个乡镇和城区;浙江移动4G基站超过5万,覆盖所有城乡;
北京、广州等一线城市的地铁,写字楼、地下室已经成为4G信号覆盖的重头;高铁、高速已经成为江苏、河南、湖北等省4G网络优化的重点。
四、用小环境的变化带动大环境的优化
奚国华先生说:中国移动将是更加注重观念机制体制的转变,一定要用互联网的理念或者思维去做,或者是机制去做。
是次会议,合作伙伴印象最深刻的的恐怕是奚国华董事长的那句:有钱大家赚。
没有一个企业是能够超然独立的,未来的竞争是生态系统的竞争,早已经成为共识,对此中国移动管理层有着清醒的认识,奚国华先生说,中国移动要:更加注重合作共赢,打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产业链和生态环境互动才有可能把这个事情做好。
理念的变化时行为变化的前提和根本。
正是基于此,新成立的咪咕公司就宣布要成为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平台,60个合作单品超过千万收入;30个渠道合作伙伴分成收入过5千万;20个内容合作伙伴分成收入过亿;
正是基于此,中国移动宣布推出个性化定制的专属营销服务、推出以旧换新平台服务终端营销、推出流量加内容营销服务终端整合营销;而营销能力插件则是能力整合方案中的亮点所在。
正是基于此,行业应用平台将更加开放,移动云、行业应用、行业终端,都被列入了开放整合的大框架之下。
正是基于此,中国移动在线服务公司挂牌成立,要让合作伙伴与中国移动共享优质服务能力。
正是基于此,中国移动推出了融合通信,这一被打上了三新标签的新业务即将在2015年商用。聚合与开放成为融合通信的主体。
如果考虑之前中国移动已经成立的各个专业公司,其实我们可以看到,在小环境的变化上,中国移动已经早已经开始未雨绸缪。
这就是奚国华先生说的,中国移动:除了产品有一些布局以外,我们在体制上也做了一些布局,在原来的基础上我们又即将成立在线服务公司,互联网公司。
五、结束语:再造之路的创新力量
奚国华先生在解读新常态是说,新常态第一就是速度的变化,第二是结构的优化,第三是动力的转换。无论是结构的转化,还是动力的转换都需要创新驱动。他的结论是:移动互联网是整个创新驱动中间的生力军。
如果是移动互联网只有第一没有第二的铁律能够成立,对于走向数字化服务的中国移动来说,创新显然必须成为第一要素。
笔者曾经撰文《中国电信业的新常态(经济篇》,认为,从长期趋势上,电信业的增长将从技术进步驱动带来的投资驱动,转变为信息服务和应用创新的驱动,而在创新的主体上,也从设备商和运营商主导,转向为客户主导,既从生产者主导,变为消费者主导。
也就是说电信行业的创新,即将进入一个业务和模式创新驱动发展的新时期。在这个时期将不再存在规模性可持续增长的市场,电信行业需要专注于每一个细分的市场,甚至利基市场,寻找收入来源。
在数字化服务的道路上,唯有持续创新者才能生存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