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创立仅仅5年时间的Uber估值已经超过了510亿美元,成为全球估值最高的私人创业公司——此前只有Facebook在上市之前估值曾达到过500亿美元。Uber为何如此生猛?事实上,Uber远远不是一个打车软件那么简单。
Uber的核心竞争力
Uber的核心竞争力是利用技术手段来提升效率,满足用户“实时、低廉、舒适”三大需求。以效率为导向,Uber内部设定的一个重要考核指标便是ETA(用车到达时间),要求Uber每落地一个城市,乘客等待的时间应不断缩短,直至能控制在5分钟甚至3分钟以内。公司创始人深信,要实现“人人随处可用像自来水一样可靠的交通”,就必须不断降低价格。
Uber之所以能在前端发挥效力,其背后强大的技术团队功不可没。与国内竞争对手多半靠运营驱动不同,Uber实际上是一家典型的以技术驱动的硅谷公司。难怪有人说,Uber的本质是高度自动化的供需匹配中心,“数据和算法才是Uber的司机”。
创意营销
除了以算法和数据驱动的核心优势,让Uber声名鹊起的还有它的营销方式。Uber运用互联网思维,采用社会化营销方式,不断创新营销手段。
在传播链条中,和滴滴打车等本土公司重视人海战术的地推不同,Uber采用的是自上而下的方式,即先激活精英群体,让他们成为Uber的拥趸,并自发传播到白领阶层,再利用白领的影响力扩散到他们的社交圈,进而引发口碑传播。
“大平台+小组织”模式
Uber已经将触角延伸到了57个国家,300多个城市。支撑其全球化扩张的背后,是被外界所称道的“大平台+小组织”模式。这种模式与新型军事作战形态如出一辙,被认为代表了当前互联网的最高组织形态。如美军在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中,便对此进行了实践。只派出由几个人组成的特种部队到前方,跟踪敌人行动,然后发回指令,最后通过后端强悍的大平台完成任务。Uber以总部透明化、共享的数据平台为基础,通过严格的招聘规则,派遣精干的三人小组到各大城市,并给予其充分的授权,来实现其全球化战略。
共享经济的魅力
如果仅仅把Uber看作一种更好的打车软件,显然很难理解为什么它的估值能够创下新的世界纪录。如今更多的人将其归因于共享经济的魅力。在Uber模式出现前,全世界有超过十亿辆汽车上路行驶,但这些车辆有大约96%的时间是闲置的状态。Uber共享经济模式正是利用了闲置的私家车资源、闲散的劳动力时间,以低成本的连接方式重构供需,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岂止于打车
沿着共享的路径,在供给和需求两端集聚足够人气后,Uber开始尝试将这种模式复制延伸到打车以外的领域。关于Uber的未来,一位分析师的评论鞭辟入里:
“如果你把Uber只当成替代现有出租车的公司,它其实不大;如果你意识到Uber可以把你的孩子送到学校,带你去约会喝完酒后再送你回家,给你送一些日常用品上门,它就大一些;如果你不再自己买车,完全用Uber,它就更大了;如果你把Uber看成一个超级联网计算机,每天在全世界运送上亿的人和货物,连接一切,那就是世界上最大的公司之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