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向大树学品牌塑造之道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告诉发展,以及国家在政策层面“互联网+战略”的推进实施,产品的互联网化成为一个常态化的共识,消费需求越发趋向多样化、个性化、品牌化;在这波蜂拥而至的“互联网+”蜂巢中,一方面是时代的春风带给企业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使得产品销量及品牌短时间塑造成为可能,另一方面伴随而来的是电商竞争压力的急剧增加;在这种矛盾背后却是产品品牌认知度和显示度远远不够,每个品牌间的差距比较小,款式也大同小异,大打价格战的恶性竞争趋势明显。这些都在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作为企业来讲,只有走真正的品牌化道路,切实提高自己的产品质量,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自己的有利地位。

  品牌是靠优质的产品及完善的服务积累、沉淀而成的,同样企业只做产品而不做品牌很难成功;随着市场消费日趋理性,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度也在不断加强。未来的竞争一定是品牌之间的竞争,所以塑造品牌对企业的长远发展非常重要,在企业品牌塑造上,我们可以向大树学习:

  (1)时间

  成为大树的第一个条件:时间;没有那一颗大树是树苗种下去,马上就变成大树,一定是岁月刻画着年轮,一圈圈在围固增长,品牌也是一样,不要妄图品牌的即刻成功,要给它培育的时间和修正的空间,只有任岁月侵蚀依旧立于东风的那才是大树,那才是属于你结果的品牌

  品牌的创建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激情、智慧与信念更需时间的累计,品牌是人们对一个企业及其产品、售后服务、文化价值的一种评价和认知,是一种信任。品牌更是一种商品综合品质的体现和代表,当人们想到某一品牌的同时总会和时尚、文化、价值联想到一起,企业在创品牌时不断地创造时尚,培育文化,随着企业的做强做大,不断从低附加值转向高附加值升级,向产品开发优势、产品质量优势、文化创新优势的高层次转变。当品牌文化市场认可并接受后,品牌才产生其市场价值。

  (2)不动

  成为大树的第二个条件:不动;很少有大树,第一年种在这里,第二年去了他处;一棵参天大树,一定是千百年来经风霜,历风雨,依然屹立不动。品牌,更是如此,品牌是企业长期努力经营的结果,是企业的无形载体。品牌最持久的含义和实质是其价值、文化和个性,而价值、文化和个性需要坚守,似大树般不动的坚守。

  (3)根基

  成为大树的第三个条件:根基;树有百万根,粗根、细根、微根,深入土壤,扎根大地,忙碌而不停的吸收营养来成长自己。根基是大树屹立大地的根本,绝对没有一棵大树是没有根!应了尼采的一句话:“一棵树要长的更高,接手更多的光明,那么他的根就必须更深入根基做品牌

  对于品牌的根基构建来讲,如果把品牌比作一个巨大的冰山,商标只是冰山露出水面的一小部分,商标是品牌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只是品牌的标志和名称,便于消费者记忆识别。但品牌有着更丰厚的内涵,品牌不仅仅是一个标志和名称,更蕴含着生动的精神文化层面的内容,品牌体现着人的价值观,象征着人的身份,抒发着人的情怀。例如,可口可乐的品牌内涵远不止是“可口可乐”这几个字构成的标志和名称,它 体现着美国几代人“乐观向上”的美国文化。奔驰则象征着拥有者的“成功和地位”。

  品牌起名字和标志设计只是品牌建立的第一步骤,真正打造一个卓越品牌,还要进行品牌调研诊断、品牌规划定位、品牌传播推广、品牌调整评估等各项工 作,还需要提高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积累品牌资产,并且年复一年,持之以恒,坚持自己的品牌定位,信守对消费者所作的承诺,使品牌形象深入人 心,历久不堕。

  (4)向上长

  成为大树的第四个条件:向上长大树之所以称大树,一定是有因为其比挺的主干,一定是先有主干再长细枝,并不断修正细枝,使其一直向上长。向上才会有更大的空间。

  不论是历史上的老字号;全聚德,内联升或者是可口可乐,奔驰等是国际上长久发展来的世界知名品牌,他们凭借品牌的优势不断获取利益,利用品牌的市场开拓力形象扩张力,并以品牌嫁接资本内蓄力不断发展,以排名第一的美国的可口可乐为例,其品牌价值相当于其销售额的4倍,这不只是品牌的价值,更是向上的价值。

  (5)第五个:向阳光

  从没有一棵大树长向黑洞,阳光,才是大树希望所在;一个好的品牌,是广大消费者对一个企业及其产品过硬的产品质量、完善的售后服务、良好的产品形象、美好的文化价值、优秀的管理结果┉等等所形成的一种评价和认知,是企业经营和管理者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甚至几代人长期辛勤耕耘建立起来的与消费者之间的一种信任......【来源:朱延辉微营销的个人空间】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向大树学品牌塑造之道  大树  大树词条  塑造  塑造词条  品牌  品牌词条  
品牌管理

 打造优秀品牌六大秘籍

1、品牌命名:功效化是捷径从长远观点来看,对于一个品牌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名字。我们看两个例子:舒化奶与健康奶,哪一个更让消费者觉得产品功能准确,恰对消费者需求?...(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