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转型与发展”已成为当前的商业主导话语,那么,思考的必然就是如何应对这一挑战。互联网因其后起优势和技术储备,自然而然成为先驱,其中,由其演化发展、融合制造业形成的“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受备瞩目。这种由市场力量自发生长、各项技术创新支持并融合的趋势,被视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三次浪潮。
“智能互联产品(Smart, connected products)的爆炸式增长,将重新定义制造业的整个产业链,并会对产业结构产生影响,也会改变竞争者的竞争战略。”在PTC Live Global 2014上,PTC全球CEO 詹姆斯·贺普曼(James Heppelmann)发表了自己对物联网以及制造业前景的持续观察。
“过去所谓的‘计算机’不过是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经典的计算设备,人们仍然需要坐在机器面前创造价值。而如今,智能互联不再是单一的物理性产品,而是嵌入到一切产品中的智能系统。人们谈论的是具有连通性的设备和基础设施,以及由物联网平台、应用、分析、专业服务及安全合围形成的系统。”詹姆斯·贺普曼断言,“这种发展趋势不断加速,更为重要的是,由其代表的商业潜能和价值创造模式已势不可当地影响着当前的制造行业。”
据麦肯锡预测,未来十年,物联网创造的价值将10倍于3D打印技术,总体市场规模预计达6.2万亿美元。届时,80%以上的制造商将使用物联网应用程序,仅全球制造业即可带来多达2.3万亿美元的潜在经济影响。而IDC则预测,仅仅到2016年,由物联网所牵涉的产品及解决方案市场价值就将达到1.9万亿美元。
为了进一步研究物联网对制造业商业模式的影响,詹姆斯·贺普曼与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Michael E.Porter)联合进行了相关研究。研究成果将今年晚些时候在《哈佛商业评论》率先发表。“在研究中,我们对智能互联产品进行了分类分析,以求对物联网的探讨能够形成共识性的语言和理解。物联网趋势相当激动人心,其实质归根到底是对价值创造的颠覆,是智能互联产品对传统制造业竞争的根本性变革。”詹姆斯·贺普曼说。
在他们看来,从单纯的物理组件向结合了处理器、传感器、软件和数字用户界面的复杂系统演变,物物相连的实质是信息数据的关连,对客户及消费者而言,则是服务和解决方案的持续性满足。正因为如此,产品功能成倍增加,将创造全新的价值形式,其所起的作用甚至超出物理性功能。制造商必须改变为客户创造价值、与客户交换价值的方式,从而迈向根本性转型。
这种转变体现在三个方面:价值正在从硬件向软件转变、从产品向云转变、从产品向服务转变。
随着制造商寻求加快产品创新和高效满足日益多元化的客户需求和法规规定,他们将越来越倾向于充分利用软件。从硬件向软件的转变,将使产品从单纯的物理组件向融合了处理器、传感器、软件和数字用户界面的复杂系统演变。商业价值亦将随之流动。比如,现在汽车企业平均有一亿行代码,以便支持使用多种驾驶模式、各种发动机和排放配置、自适应巡航控制和语音命令,未来,汽车业更新更快的发展必然会对软件行业提出更高要求。
当然,尽管智能产品支持众多新功能,但产品内部可以产生的增量价值仍然有限。这使价值从产品向云端转变成为必然:将智能产品连接到云端时,位于云端的产品数字组件便能扩展产品中的功能,并随着产品的不断使用提供各种全新的功能。制造商会发现,将产品功能移至云端可以加速服务、增强功能和迭代创新。例如,人们常用的Wi-Fi 音乐系统,如果能将核心功能从产品移至云端,就可以显著简化产品设计,不必再像传统笨重的收音机、音响等设备那样受制于时空限制。这样也可以大幅度改善用户体验,并与其他应用程序和服务更好地衔接。
与此同时,价值将从产品转向服务。传统而言,制造商往往注重在销售时获得最大回报,而全新的市场推动力和竞争,将减弱了这种“以产品为中心”战略的生命力,同时将催生业务模式转变。在物联网时代,制造商必须把产品与服务集成起来,利用服务在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实现新价值,或单纯利用按需服务实现所需的结果。比如,飞机引擎制造商未来的商业价值在于“销售飞行小时数”,而不是引擎,诸如波音等制造商必须优化产品正常运行时间、开发增值服务以及支持运营商更好地管理成本。(详见詹姆斯·贺普曼此前文章《重塑产品和服务的关系》 、 《制造业的“服务化”》 )
在迈克尔·波特和詹姆斯·贺普曼的研究中,他们将这三类转变视为商业价值及新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软件、云和服务的融合将成为创新的熔炉,成为差异化、全新业务模式和颠覆性技术的基石。
从产品价值链运作来看,我很认同这一思路。物联网当然是互联网的应用拓展,但与其说物联网是网络,不如说物联网是业务、应用和服务。因此,应用创新将是物联网发展的核心。
事实上,物联网中的智能互联产品,已经日益模糊了产品和服务之间的界限,他们所提供的功能,将是一组同时为制造商和客户创造价值的全新功能,进而实现个性化、定制化、实时监控、远程控制、数据分析及预测、自主学习及操作、持续服务及迭代升级等更丰富的需求。这种价值创造及产品差异化的来源,将不再是物理性、地理性、时间性的,而是技术型、数据型、服务型的。制造商必须从战略高度重新全盘考虑产品的制造、销售、运作和服务,或者说考虑清楚什么是自己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