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视与国安,半年前看似“你情我愿”的一场完美“联姻”,今天却为了多要“1%”的股份而让双方的合作亮出了红灯。
2016年初,消息称乐视拿20亿收购北京国安足球俱乐部50%的股权,国安的老东家中信国安集团提出收购股权不得多于50%、名称中国安字样不能少、队徽不进行 更改等诸多要求。双方如今的裂痕主要集中在乐视希望多拿1%的股份,成为大股东,而国安则因为乐视费用迟迟未到账而心生不满。
双方在这场1%的股权争执中,本质上体现的是产业投资背后股权控股的逻辑,双方的博弈,看似简单,但仍是所有中小企业不可忽视的借鉴。
产业投资背后的逻辑
何为产业投资?定义上讲,它是指为获取预期收益,将货币收入转化为产业资本,形成固定资产、流动资产和无形资产的经济活动。产业投资机构要求参与管理,协助企业制定中长期发展战略及营销战略规划,评估投资和经营计划的时间进度,销售和财务预测的合理性等一系列方案。
另外一种投资则是财务投资,是指以获取中短期财务价值为目的,主要通过溢价退出实现资本增值的交易行为。
两者最大的不同就是,财务投资,占股一般在20%以下,产业投资则会获得50%以上的股权,取得大股东的地位。
也就是说,所有的产业投资背后的逻辑只有一个——控股。这其中最典型的就是1号店。2008年3月,于刚和刘峻岭创办1号店,2010年平安以8000万元价格拿下一号店80%股权,到2012年沃尔玛对1号店增加投资,持股提高至约51%,成最大股东。2015年07月14日晚,于刚与CEO刘峻岭纷纷辞职离开1号店。
作为世界级的超级零售巨头,沃尔玛不是一个财务投资机构,它进入任何一家公司,都是为了让这家公司能为自己的战略布局服务。但最终1号店因业绩不进反退、与沃尔玛磨合不佳而导致创始人出走的结局。
此前的雷士照明同样也是因为引进了策略性股东法国施耐德电气,导致了吴长江的离开。因产业投资进入而导致创始人离开的案例比比皆是。
当然,并不是说所有的非财务投资都会控股,如今BAT所进行的所有投资,并不是控股,而是属于财务投资,因为他们要的是资源整合,做自己的平台。
双方博弈背后的逻辑
在双方股权分配方面,事情的开始便是错误的。股权分配最忌讳的是平均分。中信售卖国安股份时明确提出不能超过50%,最终变成了乐视与国安对半分。这样的股 权结构最大的问题是没有人做决策,所以最终乐视明白过来,它想多拿1%,可以实现对国安的控制权。但在同等股权的情况下,国安方面希望在重大决策层面还有 一票否决权。
那么最终双方的争执出现在控制权上。作为一个产业投资者,乐视在合作的时候就应该考虑到50%的股权是不够的,但最终乐视发现,要想多拿1%也是很困难。
国安可能并未理解乐视背后的目的,国安作为被投资者,在保证自己控制权的情况下又能最大限度地赚到钱,何乐而不为呢?但是产业投资的目的是一定要干预你的运营,帮你做强做大,控股是最主要的,股权平均,未来的合作一样是失败。
这就相当于两个人在恋爱的时候都不会告诉对方真实的意图,都是在之后才显现出来。那么乐视与国安,要想赢,只能去争这1%的股份,谁多谁赢。
再大的公司也会犯错,你们呢?
股权分配方面,最忌讳的便是平均分配股权。几个人合伙创业,满腔热情,觉得大家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直接平均分配股权,最终一定会失败。我们要明白公平与平均的区别,公平是要根据个人贡献进行股权分配,一定要保证有一个大股东,而不是大家所有人平均就是公平。
乐视与国安之间的矛盾可能并没有外界所说的这么严重,我们只是希望它能给中小企业带来一定的启发。作为中小企业的负责人,如果想将企业当“女儿”养的话,你最终是否对企业控股都无所谓,但是你决定要将企业当“儿子”养,无论你要引进财务投资还是产业投资,首要的是关注你的控制权,否则最终痛苦的将是你自己。
此外便是我们前面所说,无论几个人合伙做公司,一定不能均分。合伙人每个人的贡献是不一样的,如果均分,意味着每个合伙人的股权与贡献不对等,矛盾一旦爆发,都将是致命的。
不过,想让企业做大,寻找投资是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如果你必须要去引进投资,那么一定要保证自己大股东的地位,保证自己足够的控制权,如何做到投资人满意,你自己也安全,这将是另外一个层面的股权分配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