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很久以前,有个极震撼的电影情节。
一个善良男孩,跟老师走在街上,遇到个乞丐。
男孩立即掏钱,双手捧给乞丐。
孩子急忙掏钱,递给老师。
孩子再掏。
孩子一咬牙,把所的钱,全给了老师。
但是老师说:这远远不够哦,老师隔壁的妹子也病了,需要更多更多的钱。
孩子:……可我已经没钱咧。
老师:孩子,你终于明白了。如果你只关注于单独的个体,是永远也拯救不完的。你必须要从社会规则方面着手,让规则更公正,才能帮助更多的人。
孩子恍然大悟。
(02)
还有部电影:《幸德勒的名单》。
二战时期,希特勒疯狂屠杀犹太人。
德国企业家幸德勒,没有能力阻止。但他倾家荡产,创办企业,雇用了1200名犹太员工,避免他们遭到杀害。
幸德勒说:拯救了一个,就拯救了世界。
(03)
这里有两部电影,但理念完全相反。
哪个对呢?
——理论、体系或观念,都是我们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只有程度把握,没有对错可言。
孔子曾经曰过:我们做圣人的,很牛吗?闹,我们也是两眼一抹黑。遇到困惑时,我们不怀偏见,从两侧包抄问题,扣其两端,直至逼近真理的本原。
——所以世界上,只要有一个观念或理论,就一定还有个相反的。
——便于我们双向夹击,扣其两端而问之。
——前一部电影,是社会认知体系,关注规则的公正性。
——《幸德勒的名单》,是个人视角认知,关注的是个体能动性。
两个理论相互弥补相互填充,如一枚硬币正面和反面。
一个不能少。
(04)
还有部德国老电影,叫《替天行道三人行》。
演的是三个年轻人,认为社会规则极不公正,决意反抗。
怎么个反抗法呢?
敢玩暴力,分分钟抓了你。
于是三人就玩起了躲猫猫游戏,他们趁富人不在家时,闯入宅中。什么东西也不拿,只是把家具挪个位置,再留张纸条:好日子到头辣!
三人这样做,是想警告有钱人,既然我们可以无形无迹闯入你家,也能够灭了你。奉劝你别再为富不仁,再敢以不公正规则强加于穷人,你的良心不疼吗?
这样玩也蛮好,可有次三人闯入一户人家,恰好业主回来了。
没办法,只能抓走。
三人绑走有钱阔佬,带到隐秘处,对其进行政治思想教育。
这一教育不打紧,三人大吃了一惊。
——原来,这位有钱阔佬,是他们的祖宗!
这位阔佬,年轻时也和他们一样,信奉规则的绝对性。认为一些人的苦难,是另外一些人造成的,只要灭了制造苦难的人,世界就幸福了。
但随着年岁的增长,这老兄越来越感觉什么地方不对。
的确,有些苦难是他人造成的。
——可也有些人的处境,都怪自己太颓废,不争气。
所以这老兄,从社会视角转向个人视角,认识到不能把所有问题,都归于外界。于是发愤努力,终于有了钱——成为此前他最讨厌的阔佬。
(05)
影片中,转型的阔佬,和尚未开始转型的三个年轻人,展开了激烈争辨。
观众瞪圆了眼珠子听,越听越懵圈。
——听阔佬说,有道理耶,他的钱,都是自己努力赚来的,没抢谁没夺谁,凭什么人家有钱就是错呀,对不对?
——听年轻人说,也有道理呀。年轻人能力不缺本事也有,为啥老是弄不到钱?都怪阔佬太鸡贼,规则不公平,才让年轻人,付出的多得到的少,凭什么?
咦,这事就奇怪了。
明明是两个针锋相对的观点,怎么会都有道理涅?
——已经说过了,社会视角与个人视角,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有了正面才有背面,有了背面才有正面,你说正面和反面哪个对?
只有程度,没有对错。
(06)
人类所有的思想体系,都是由观念构成的。
观念这种东西,贼啦奇怪——特点是:浑然天成,自圆其说。自证自明,自然而成。
周国平老师讲过一个故事:
有位兄台,向朋友借了笔钱。
过了几天,朋友催其还钱。
兄台怒发冲冠:这才几天呀,就迫不及待了,朋友是这么做的吗?
朋友感觉好羞愧,就没好意思硬要。
过了好久,朋友遇到难处,不得不再来找兄台,催其还债。
兄台震惊已极:多早以前的事了?还记得这么清楚,朋友是这么做的吗?
朋友好羞愧,不好再提了。
但兄台愈发愤怒,宣布道:你如此计较,全无半点朋友情义,我怎么就瞎了眼,引你这种败类为友?
你走,别再让我看到你!
绝交!
……看看这事儿,明明是兄台借人家钱不还,可让他一说,居然全是他的理。反倒是热心借他钱的朋友,被他说成无赖了。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借钱不还的兄台,论证时引用的证据,全都是自己的主观观念。
——说过了,观念无所谓对错,总是浑然自成自圆其说。
(07)
一旦我们陷入到观念之中,就会越想越觉得自己对。
英国大哲学家罗素说:一个人,一旦认为自己遭受了不公正对待,这种观念就会形成习惯。
等到他进入社会时,就会努力搜寻侵害他的不公正。
如果真有,会被他第一时间发现找到,并放大。
如果没有——他就会用想象来创造!
认知观念,及一切理论体系,都是人们用想象创造出来的。
——如果认知与体系,与现实贴边靠谱,那就接近于正确,可以指导我们的人生实践。
——如果认知和体系,不是那么靠谱,就成了无根据的臆想。
所谓智慧,就是从臆想的观念中走出来,回到现实。
(08)
那么我们到底该如何看待世界。
——或者说,如何看待个人的努力奋斗,及规则公平呢?
美国心理学大师马丁·塞利格曼说:最重要的,是不要有受害者思想,不可把自身的处境,全归因于外界。
(09)
塞利格曼有个著名的人生成就公式:
人生成就=先天遗传+后天环境+能主动控制的心理力量(H=S+C+V)
——造成我们最终人生差别的,是主动控制的心理力量。
同是控制,目标不同,结果就会完全不同。
——有人会努力控制自己,知道人的智商并非是恒定的,会随着主动性的学习,不断升高。数据表明,主动学习一年,智商增长不低于3个点。哪怕你生下来时,智商只有70,主动学习20年,智商就会飙升到130,足以击败世上96.5%的人口。但仅有智商还不够用,还需要更全面的能力。
——有人会努力控制别人,总认为环境待他们不公,但当他们忙碌了一圈后发现,并非是环境待他们不公,而是人性待他们不公。他们可能会因为不喜欢某个人,将之删除拉黑,但马上,他们就会发现又冒出来更让他们讨厌的人。折腾到最后他们发现,自己的智商没变,环境也没变,一切都没变。
说过了,个人视角与社会视角,两种认知体系,是一枚硬币的两面。
都有道理,缺一不可。
个人视角的人,必须要从闷头努力中抬起眼,知道自己努力的目标,是改善环境,境随心转。
社会视角的人,必须要回到自己的内心。如果你想获得更公正的社会规则,至少要让自己具备更强大的能力,更多的话语权。失去这些,你得到的只有怨怼与愤恨,丝毫无补于自己和社会。
(10)
同样的智力,同样的环境。
拉开人生距离的,是主动控制的心理力量。
类似于心态的东西。
一个孩子生下来,父母的成就,就构成他的成长平台与起始状态。
如果这个孩子,他的主动控制力量是正数,积极的,进取的,高歌猛进的。那么他就会利用现有资源,努力更上一层楼。
如果这孩子比较熊,人生观念是醉生梦死的,心理控制力量是个负值,消极的,颓废的,不思进取的,那么他就会不断消耗资源,越来越不堪。
前者,有望获得境随心转的境界。
后者,却难以摆脱心随境转的窘局。
如何廓清认知,应该如何选择,是每个人终生所面对的课题。此时的选择最忌极端,只关注自己,无视他人,就会误入能力越强、阻力越大的恶性循环。又或是自身处处不堪,却不自量力的想要改变别人,更不可能有效果。必须要把握人性的角度,在让自己不断变得优秀同时,也能够激活身边人的合作意识,这样才能达到优化自我,优化环境,逐步弥扩,最终让整体环境越来越好,也让我们心里的安全感,越来越强,越来越开心,越来越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