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由原点学习社和笔记侠主办的 “重新定义一切” 主题对话在中关村清华经管创业者加速器举办。
六位顶级商学院教授朱武祥、魏炜、廖建文、陈春花、周宏骐、忻榕分别从商业模式、金融、战略、组织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等不同层面就当前的复杂变化形势带来了新时代下的最前沿的思想认知,解惑企业发展与个人生存之道。
笔记君邀您,先思考:
什么才是真正的懂行?
数字化时代的“商业模式”如何被重构?
移动端时代的营销组合是什么?
为什么产品的“使用价值”变得越来越重要?
选育用留,未来会被什么样的概念和组织代替?
新商业时代,管理到底该怎么做?
在这个一切都在随时被重新定义的时代,企业的寿命、产品的生命周期、争夺用户的时间窗口,都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缩短。公司的发展与个人的生存无法逃避的严峻考验:不进化,就淘汰!
有句老话,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最糟糕的时代。
随着智能商业时代的到来,AI似乎在改变所有的一切。换句话来讲,“重新定义一切”的时候,“一切”包括行业层面、商业模式层面、战略层面、金融层面、组织层面、营销层面、人才层面,而这些背后都和技术有关系。
今天,我们面临的新时代要超过所有过去技术的时代。
朱武祥教授
技术变革,我们通常称之为“大变局”,借用李鸿章说的就是“此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大变局时代,新的战略、新的技术、新的金融、新的需求,尤其是技术,行业技术全面突破,各个行业的技术都在发生革命性变化,包括基础性技术,这些技术带来的变革对产业有三个影响:
重塑业态、重塑产业分工格局、重构交易方式。
未来十年什么公司最厉害?我觉得当下优秀企业所关注的角度,一个是从供给侧“重新定义”,一个是从需求方“重新定义”。
比如老师是做什么的,以前对老师的说法是“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传道”只是“道”的代理商,这还不够,现在的名师应该是“创道授业解惑”,这就是供给侧的重新定义。
供给侧的“重新定义”是要发现你周边资源的多维度,需求侧的“重新定义”是要微观洞察用户活动过程的痛点。比如自行车,如果不仅仅定义为交通工具,再往细节去发现场景,发现现代城市交通有一个断口,就是2到3公里短距离的交通,这是重新理解了用户的需求场景。
什么叫“懂行”?不是你干了20年、30年就叫“懂行”,谁能深刻理解用户需求和痛点,谁就“懂行”。
陈春花教授点评:
朱教授在介绍的时候,有两点思维是在帮大家思考的,一端是从“供给侧”讨论,我们对所有行业的理解要调整,换个角度看待,不能用原来的认知;
另外一端是从“消费端”讨论,把自己放在生活场景当中,原有的每个产品和行业能够挖掘到新的价值和连接的可能性,看到新的解决方案。
魏炜教授
未来实际已经在今天发生。今天给大家介绍的是两个话题:重构商业模式、重新定义企业。
到今天为止,天虹百货的数字化是我看到过的百货转型最成功的一例,它实现了两个方面的改变:
第一,通过数字化提高了效率;企业的客户、企业内部的员工、企业合作伙伴之间的行为、交互都是以数字化的在线方式进行。
第二,由于实现了上面一点,它们能够在线地精确洞察客户需求,做精准营销。
再有,给用户提供边逛边学、边买边吃的场景,而不是像传统百货商场,只是简单买卖,通过用户体验的设计,提高客户价值。
相应的,商业模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新的交易结构中,利益相关方的角色、交易结构都发生了改变。
廖建文教授点评:
我们看到一些共同点,不管是商业模式的重新定义,还是企业的重新定义,共同点就是:开放。
不同的利益相关方,不管是供应商也好,用户也好,竞争对手也好,在整个平台形成一个共同创造价值的过程。
在思考商业模式的时候,无非要解决两个问题:价值的创造和价值的获取。不同的利益相关方都可以参与价值的创造,价值获取的方式也不太一样。开放,使得商业模式和企业被重新定义。
周宏骐教授
中国从2002-2008年,因为需求远远大于供给,我们做营销,只要把4件事做好,即:产品、定价、渠道、传播。
2008年以后,突然供过于求,我们开始研究体验经济和商业模式,营销已经从4P变到“美学、人员、流程和IT”,开始研究场景。
场景是什么?在静态的、完整的客户体验的过程中我们管理的接触点,所有关系连起来,我们称之为“业态”。刚才魏炜教授谈到的天虹商场,是业态的改变,是满足用户需求方式的改变,变成一个体验的过程。
新时代的商业特征是什么?那就是:社交思维、数据驱动和智能应用,投射在营销组合之上,就来了四种新东西,是我过去完全想象不到的。
我花了两年把自己从PC端的脑子洗成移动端的脑子,这四样新的营销组合是:第一,强内容;第二,通过强内容勾住一个强社群;第三,勾住一个移动场景;第四,从链接到联结的过程。
场景营销,是以人为核心,仔细挖掘每一个人在每一个移动点上有可能的需求。在你需要的时候,推送信息和服务给它,这就是“以人为核心的关联性”,它不让人觉得不开心,反而认为这是服务。
廖建文教授点评:我们经常在讲“精”和“准”,比如精准医疗、精准教育、精准农业,把“精”和“准”放到营销概念来讲,下一波市场营销有什么大的改变?如何做到精准?
周宏骐教授:我认真拜读了廖建文教授最近的文章,其中详细解读了“精”和“准”。我一直觉得移动互联网还会存在几年。
2016年,谷歌说是AI元年,刚刚提到“移动终端、大数据、云计算、社交媒介”这四种移动互联网的技术,都已经会被改变。
陈春花教授点评:我觉得这个事情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去想。
在营销逻辑中,很多认知被颠覆掉了:
第一个变化,过去营销的出发点常常从产品出发,今天营销的出发点是从人往回走;
第二个变化,以前的营销是把它放在产业链中讨论,包括供应商、渠道和顾客。但是今天的营销,要放在场景中讨论,不再是放在产业链中讨论。
廖建文教授
我提一个反对意见。我认为在未来精准的商业背景下,营销组合的观念都不一定存在了。在论证之前,我补充一个观点“我们如何看一个产品的营销”,产品是怎样的,营销才是怎样的,组织才是怎样的。
我们发现,在这个商业时代,商业模式是动态的,这就是为什么刚才提到在这个时代,营销组合可能不会存在,产品是一个不断迭代的过程,所以它能够做到一点,就是“比个体更懂个体”,作为营销者,你怎么可能超越一个机器对人的行为的理解呢?它“比你更懂你”,所思即所想,所见即所得。
回到商业模式板块,价值的创造关系发生变化。过去的价值是一次性关系,所以过去的价值叫做“交易价值”,现在“交易价值”变得不重要了,产品的“使用价值”越来越重要,你越使用,它就越沉淀,后来延伸出来的服务价值就会越大。
从整体来看,所有的产品层面发生巨大的变化,产品变成了内容、数据、服务和硬件,产品内涵在发生巨大的改变,所以营销变得不再那么重要了。
忻榕教授
对商业模式和行业的重新定义,必然导致对组织的重新定义。你不可能用原来组织的模式去运行、管理和实践新的商业模式,组织和员工之间的关系也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新的经济模式下,组织和人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我们从重新定义的角度出发,必然要思考这几点:重新定义组织,重新定义组织与人才的关系,重新定义企业人才。
从架构来看,以前科层制的架构慢慢淡化而不复存在,新的架构在产生。
组织架构的内部也发生非常多变化,圈层制组织产生了。
我们也看到组织平台的关系,比如京东、阿里、淘宝等等,平台组织有四个特点,有很多大量的自组织的小前端产生,背后有强大的后台支持,并产生了多样化的生态,在多样化的生态中,发生了自下而上的创业者越来越多。
另外有一个趋势,2016年自由职业者占劳动力市场30%以上,预测到2020年,50%以上,自由职业者越来越多,自由职业者的时代终于来了,组织需要很多有天赋和才能的人,而才华的人并不那么需要组织。以前组织和员工是雇佣和合作的关系,现在是从合作到使用的关系。
将来的组织管理者应该深刻思考,员工的概念到底还存在不存在?以前常说“选育用留”,将来的“选育用留”又应该被什么样的概念和组织替代?
数字化生存、管理重构
陈春花
今天听大家讨论,听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就是太多新东西了,所有的东西都是新的,和传统意义上的都不一样。
管理应该怎么做?我最近几年的研究基本就在这个路径上。从管理的诞生来说,管理当时的出现,就是为了解决效率,解决更多人在一起的效率。现在你会发现,技术在解决这件事情,不管是移动技术、智能技术和数字计划,技术在帮组织的效率提得更高了。
强大的人都有一个共性,想要自由,可是组织也有一个共性,强调约束,这两者之间是冲突的,但是我们现在发现技术能够解决这个问题。既然技术能解决,那还要组织干嘛?这就是我们要回答的。
在管理重构方面,有四个东西要重新调整:
第一,组织的功能要变;
第二,领导人要变,人人是可以当CEO的;
第三,组织管理的变化是组织本身要成为一个知识系统;
最后,组织管理未来挑战最大的事情是让怎么让组织具有可持续性。
廖建文教授:今天我们面临一个大的时代背景,让我们在组织层面、领导力层面、行业层面、商业模式层面等等面临很多变化。《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里面有一张图,我印象特别深刻,提到战略的拐点,当一个行业和商业模式走到一个阶段,会遇到一个拐点,要么往上走,要么往下走。
最近几年的发展,很多行业都处于一个拐点,这个拐点是因为后面技术的变化在改变所有行业的游戏规则,因为技术的变化,我们如何去看产品、行业、商业模式、组织边界,都在发生变化。
彼得·德鲁克说:“在动荡的时代,动荡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延续过去的逻辑。”在这个时代,因为重新被定义的逻辑,很多商业范畴都会发生巨大的改变,我觉得在这个时代,大中小企业都在同一个起跑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