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管理学上,管理一般被定义为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管理曾被简单认为就是主持或负责某项工作,其实,管理是由一个或更多的人来协调他人活动,以便收到个人单独活动所不能收到的效果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同时,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其唯一权威就是成就。在组织中,管理是指在一定的环境下,为了达到组织的目的,组织内的成员从事提高组织资源效率的行为。
彭杰老师表示,管理通常是通过领导实现的,一般将组织或部门的主要管理者称为领导。领导过程的本质就是率领下属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包括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特别是上下级关系。领导工作的重点在于做出决策,确立奋斗目标、规划,以及制订相应的政策,为本组织本部门的工作指引前进的方向。
在实际工作中,领导不仅仅承担管理职能,还承担业务职能,比如业务指导、参与谈判等。对于一个组织来说,业务发展是组织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于是领导不得不把更多的精力放到企业的经营运做上,从而出现了领导重视业务发展而忽视管理的现象。在卖方市场的经济时代,由于市场需求大,产品供不应求,这一模式引发的客户满意度方面的问题并不突出。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转入买方市场经济时代,客户对于购买的产品和服务“逆来顺受”的局面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客户对购买的产品和服务更加挑剔,可以说,客户的最终选择决定着企业的命运。由于组织对管理的松懈,造成组织内部运做不畅,从而严重影响了组织内业务的正常进行,而恰恰往往这时候,领导受到的业绩压力更大,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业务环节,造成组织绩效的持续低靡。
为适应市场需求,组织需要有科学的组织架构和明确的分工。通过强化管理,使组织内各职能框架充分发挥相应的作用,同时使效率、质量、成本等业务运做责权明确,将组织及部门负责业务发展和内部管理进行明确分工,组织中只有各司其职、共谋其事,才能高效运做并发挥团队作用。
用下面几句话说明管理与领导的区别:
-管理者从事管理,领导者进行创新。
-管理者是“拷贝”,领导者是“原版”。
-管理者着重维护,领导者着重发展。
-管理者关注系统和结构,领导者关注人。
-管理者依靠控制,领导者激发信任。
-管理者看眼前,领导者看长远。
-管理者问的是“怎样”、“何时”,领导者问的是“什么”、“为何”。
-管理者关注利润,领导者纵观全局。
-管理者模仿,领导者创造。
-管理者接受现状,领导者挑战现状。
-管理者是标准的好兵,领导者自有主见。
-管理者把事情做好,领导者则做正确的事。
或许曾有一度管理者和领导者的工作可以被分开。工业时代,工厂中的工长或许不需要太多地考虑自己在生产什么或是考虑工人的情况。工长的工作就是听从命令、组织生产、让合适的人去完成必要的工作、协调结果、确保工作如指令的一样完成。他关注的是效率。
不过在新经济时代,价值越来越多地来自人们的知识,工人们不再是机器上一模一样的齿轮,在这种情况下,管理和领导不能简单地分开。人们看着他们的管理者,不光是等他交待工作,还等他给他们定一个目标。管理者们必须组织工人,不光是将效率最大化,还要培养技能、发展人才、产生结果。
管理者如果只能以他所拥有的现实的法定资源或天然资源来调动下级的动机,那么,他通常只能把群众的注意力集中在当前资源的获取而不是未来资源的创造上。这就非常有可能在企业内部形成官僚主义的、保守的和内耗式的文化。评价管理者之影响力的最直观的手段是看他能否把下级的注意力转移到非现实的可能性资源上。
权力行使者所掌握的资源之价值决定了承受者对它的依赖程度,而承受者对行使者资源的依赖程度决定着权力本身的强度。资源的价值则主要取决于它的稀缺性及其对资源的索取者(即权力承受者)的重要程度。因此,资源对权力的决定性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拥有法定权力的管理者如果没有足够的天然资源(尤其是操守和才能)做支撑,就会使权力的强度大打折扣;而拥有足够天然资源的管理者就会成倍地放大他手中的权力。因此,几乎所有有远见的管理者都会千方百计地使自己拥有尽可能多的天然资源,比如通过以身作则来树立自己的正面形象。
精神领袖是精神穹宇的化身,是企业精神穹宇的感性化形象。法定权力的强制性作用虽然足以支配下级的言行,但却无力支配他们的思维,更无法使之发自内心地认同企业的精神穹宇。因此,精神领袖是不可能通过法定权力的强制性作用来产生的。如果不能以身作则地演绎企业的精神穹宇,管理者就不可能成为团队的精神领袖,更不可能真正担当团队“领导人”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