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这5大职场沟通误区,造成你90%的沟通问题

文 / 晶美同学,YouCore主策划

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每天都在沟通

但不知你有没有关注过“沟通”的定义是什么呢?

沟通的学术定义是:

不同的行为主体,通过各种载体实现信息的双向流动,形成行为主体明确的感知,以达到特定目标的行为过程。

从这个定义中,我们可以识别出沟通的三个关键要点:

1、沟通目的:沟通需要达到特定的沟通目的。

2、双向流动:沟通是一个信息双向流动的过程。

3、明确感知:沟通需要形成行为主体明确的感知。

但大多时候,因为在沟通时没有刻意遵守这三个要点,导致我们很容易陷入下面这5个沟通误区

1、不遵守【沟通目的】要点

误区一:沟通未能聚焦目的

2、不遵守【双向流动】要点

误区二:急于自我表达

误区三:沟通没有闭环

3、不遵守【明确感知】要点

误区四:传递的信息质量低

误区五:情绪掩盖了信息

事实上,90%的沟通问题都是这5个沟通误区造成的,如果你能走出这5个误区的话,那沟通水平绝对是杠杠的了。

01、误区一:沟通未能聚焦目的

“达到特定的目标”,这应该是沟通的基本出发点,以及判断沟通是否有效的唯一标准。

道理很简单,但你真正去做的话,还是很有可能犯下面这三个毛病(欢迎对号入座):

1、沟通前不明确自己的目的

2、有目的,但在沟通中迷失了

3、沟通后未确认目的是否达成

▼ 1、沟通前不明确自己的目的

我有位前同事,总觉得自己不善于跟领导沟通。用他的话说就是,十次里得有八次领导都会误解他的意思。因此他就跑过来跟我咨询如何跟领导沟通

他委屈地说起了一件最近发生的事情:

领导布置了一个跟合作商共同推出一款新产品的任务,但他发现其中有重大风险,不能按照领导的原思路做,需要改变下产品的合作模式才行。

谁知道给领导汇报时,领导完全不愿听他讲,坚持按原合作模式推进,还把他给批了一顿。

等他情绪稳定下来后,我问:你这次去找领导是想达到什么沟通目的呢?

他愣了下,回复说“额,就是想将实际情况给领导反馈下吧。”

社会心理学家Halvorson提出过一种透明度错觉:大多数人都存在一种假设,即认为彼此之间的沟通是透明的。在沟通过程中,传递信息的一方会以为自己的感觉和需求能够被另一方清晰地感知到。

但实际情况却是,领导在听他陈述事实的时候,是带着自己的假设和理解在听的,也就是领导会帮他赋予一个沟通目的。

因此听他讲完第一句,领导可能就以为他想避难就轻,不愿意执行自己布置的任务,自然也就不愿意听他继续往下讲了。

但他的真实沟通目的,明明是“想让领导认识到原思路的风险,并判断是冒着风险继续做,还是按他建议的新思路做”呀。

如果他带着这个目的,那他跟领导讲的第一句应该是:

“领导,新产品的开发我已经跟合作商在全力推进了,但推进过程发现了3个大风险,想跟您汇报下是继续往下按原思路推进,还是换种合作模式。”

先抛出自己的沟通目的,相信领导以后是绝对不会曲解他的意思了。

▼ 2、有目的,但在沟通中迷失了

有人在沟通前确实是有目的的,但在沟通时聊着聊着就忘了。

为避免这种情况,一个朴实的建议是:在随身带的笔记本右上角写下本次沟通的目的,这样你在记录时就会时时提醒自己了(亲测实用)。

如果你带本子不方便的话,也可以将本次沟通目的记在手机里,在沟通结束前弹出来提醒自己。

▼ 3、沟通后未确认目的是否达成

最后一种情况就是,聊得特别嗨,自以为对方都了解和接受自己的想法了,结果别人可能压根就没听进去,或者曲解得跟你的本意差了十万八千里。

因此,每次沟通结束后,请一定一定要采用一种征询的方式确认下沟通目的是否达成了。

当面沟通的场合可以在最后多问一句,比如“你觉得这样做可以吗?”

非当面沟通的场合发邮件或微信就可以了。

02、误区二:急于自我表达

沟通的第2个要点是“双向流动”,也就是说信息一定要在双方之间有来有往,而不只是单方面的表达。

但我们很多时候都急于将自己的意思和观点表达出去,在沟通的时候犯这两个毛病:

1、挤压了别人的表达空间

2、不留意关注对方的反馈

▼ 1、挤压了别人的表达空间

换位思考下,

如果某个人跟你沟通时,只一味顾着自己讲,你压根就插不上话,尤其是你特别想发言时,一张嘴就被他打断了,你憋屈不?

这时候,哪怕对方讲得再有道理,你怕是也接受得不情愿吧。

同样道理,如果你只顾着充分表达自己,不给对方发言空间的话,你表达得再好,别人也会因为反感而不愿意接受的。

▼ 2、不留意关注对方的反馈

将意思表达出去,只算完成了沟通信息传递的一半,咱们还要观察对方接受信息后的反应,得到他们的反馈之后,这一条信息的沟通才算是完成了。

如果你过多关注于自我表达的话,那么肯定就没精力关注对方的反馈了,结果可能就是你讲了100句,别人只听进去了3句,其中两句还理解偏了。

与其这样,还不如少讲一些,多留些时间给对方反馈,根据反馈情况再适时调整自己表达的内容。

03、误区三:沟通没有闭环

沟通的“双向流动”,除了要给对方留反馈空间,自己也要给别人明确的反馈,也就是让沟通闭环。

沟通不闭环的危害有多大呢?

前思科全球副总裁林正刚先生分享过一种,上司最厌烦的下属沟通不闭环的行为。

事情交给下属后,对方很久没有反馈。

过了几个星期上司突然想起来,就询问进展怎样了,下属回复说:"完成了"。

他可能还以为有分加,但殊不知在上司心里已经减了两分。

首先,因为一直没有反馈,上司不能将此事放下,就是说这件事一直还是上司的责任,所以扣一分。

其次,做完了都不说,让上司继续想着这件事情,又扣一分。

特别是,如果最后上司是从别的渠道听到他已经将事情做好了,这个绝对又要扣一分。

林正刚先生最后说,在我们公司,绩效是五分满分,一分就出局,就算这个同事从满分开始,因为不重视反馈,他也已经差不多要出局了。

因此,在沟通中务必要给别人明确反馈,特别是上司和客户的(划重点)。

04、误区四:传递的信息质量低

沟通的第三个要点是“明确感知”,也就是说你传递的信息要能让对方充分感知到。

但事实上,因为沟通时“观点不明确”或“缺乏有说服力的佐证”,导致大多数时候,我们所传递的信息,对方都是没能明确感知到的。

▼ 1、观点不明确

判断自己传递的信息观点是否明确的做法,其实很简单。就是你问自己:我能一句话总结出想说明的内容吗?

如果能的话,那你所传递的信息就观点明确了。

如果不能的话,咱就别奢望这次的沟通效果了,自己都无法一句话总结出自己的意思,别人就更不可能理解了。

更多的可能是,即使你能一句话总结出来自己的意思,别人也不一定能充分感知到。

▼ 2、缺乏有说服力的佐证

你传递的信息观点明确后,也不代表别人就会接受。

举个例子,如果我跟你说“人其实是由猪变过来的”。这个观点够明确了,但你会接受不?

因此,你传递的信息除了要观点明确外,最起码还要配上有说服力的佐证。这个佐证可以是客观的统计数据,某个权威人士的背书,成功案例等等。

05、误区五:情绪掩盖了信息

导致别人对你传递的信息没有明确感知的沟通误区,除了传递的信息质量低之外,还有一个常见的误区就是:情绪掩盖了信息。

上一周,朋友身上发生的一件事,就充分说明了情绪是如何掩盖掉信息的。(有过她类似经历的同学应该不少,所以经她同意后,我就拿她做案例贡献了)

情况是这样的:

上周日,朋友去公司加了整整一天的班,忙到晚上八九点。

但活儿原本不是她的,因为原本负责的同事电话没打通、微信也没回,领导临时让她去帮忙的。被迫加班了一天,她心里有些不爽。

等周一上班,将周末加班处理的这件事交接给同事时,因为交接工作时的语气不好,同事不但不领情,反而跟她吵了一架。

和我讲这件事时,她又委屈又后悔。

你看,一旦沟通时不注意控制情绪,情绪就会盖过你所传递的信息,典型地事儿做了,但人也给得罪了。

因此在沟通时,如果你当时的情绪与你想传递的信息内容是相悖的,咱们就牢记着一定要控制住自己的情绪。

但如果情绪跟所传递的信息内容是一致的,咱们就可以将这个情绪充分释放出来了,这会大大强化对方对你所传递信息的感知的。

比如,在祝福同事的时候,让你欢快的情绪充分释放就对了。

06、小结

想做到高效的沟通,就得遵循沟通的三个要点:

1、沟通目的:沟通需要达到特定的沟通目的。

2、双向流动:沟通是一个信息双向流动的过程。

3、明确感知:沟通需要形成行为主体明确的感知。

但我们在沟通时,往往会违反这三个要点,陷入在下面的5个沟通误区中:

误区一:沟通未能聚焦目的

误区二:急于自我表达

误区三:沟通没有闭环

误区四:传递的信息质量低

误区五:情绪掩盖了信息

只要你意识到这5个沟通误区,稍微留意加以克服,你很快就能解决90%以上的沟通问题了。

相信我!

图片:全景视觉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沟通  沟通词条  误区  误区词条  职场  职场词条  造成  造成词条  问题  问题词条  
综合管理

 丘吉尔的领导能力分析

2008年05月12日 来源:中国管理传播网  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带领英国人民取得反法西斯战争伟大胜利的民族英雄,是与斯大林、罗斯福...(展开)

综合管理

 六种领导手法

 《华尔街日报》介绍了六种领导手法,由最宽松到最严厉的领导手法,可分列如下──最宽松的手法是为 “愿景式”(visionary)领导──即不必事事管理,只需说明...(展开)

综合管理

 管理名言录

2008.02.27 来源:锐博管理在线你一生中卖的唯一产品就是你自己——乔·吉拉德销售专业中最重要的字就是“问”。——博恩·崔西一次季度盈利可以是侥幸,连续两...(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