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场合,沟通方式也应该不同,但只要具备“从旁观者角度观察自我”的思维,挖掘出沟通的真实目的,你就知道有些话如何说出口,才最有效。
(微信聊天)
男:你的头像就是你本人吗?
女:是的。
男:很漂亮啊!
女:没有啦没有啦,我也有用滤镜啦!
男:我就说哪能那么好看。
女:……
生活中,这种把天聊死的经历,几乎每个人经历过。
不过,像上面这位男士一样,因为情商低而无意把天聊死的情况,还不算太糟。
最糟糕的是,有意无意挑起了事端,对话陷入僵局,结果问题没解决,矛盾反而愈演愈烈,双方的关系也因此受挫。
私以为,这也是把天聊死的一种。
而要破除这样的困境,就必须学会一种“从旁观者角度观察自我”的思维。
01:
倾听你的“背景对话”
许多人或许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当有人在我们十分在意的事情上惹恼我们时,我们在对话的过程中也会不自觉地带入某种情绪而不自知,最后导致谈话陷入僵局。
心理学家贾森就讲述过一段类似的经历。
有一次他去储藏室拿东西的时候,发现储藏室的灯是开着的。于是小声埋怨着关上灯,然后直接上楼走进厨房,抱着胳膊对正在洗碗的妻子说:“储藏室的灯没关。”
他的妻子立马回敬了一句揶揄:“嗯,不知道是谁每天早上冲完澡都不关灯。你知道接下来我怎么做的吗?我把灯关上就是了。”
妻子的回应为什么充满了讽刺和嘲笑?这还得从贾森的心理活动说起。
还原一下贾森当时的心理活动,不难发现,当看见储藏室的灯没关时,他想的是:
“真浪费电(以及钱和碳排放)。有人(不是我)没关灯。我要看看是谁干的,然后告诉他(她)为什么这么做不对,这样他(她)以后就不会这么干了。在这个家里,总得由我来贯彻环保理念。”
这样的内心活动,最终汇成了他对妻子说出的那一句话。
原本想要对妻子大书特书一番低碳生活的理论,却被妻子的一句冷嘲热讽怼了回去。
因为贾森说出那句话时,也表达了某种立场、语气或措辞,从而隐晦地传达了自己的指责。
这种状态会引发两个后果:一是很难有效地让妻子关注谈话本身;二是难以保证将来灯就一定能关上。
这么做,轻则激起对方对自己坏习惯的冷嘲热讽,重则引发争吵。
如果想要避免谈话陷入这样的僵局,就应停下来,听听你跟自己源源不断的“背景对话”。
《高难度沟通》一书中提到,背景对话是我们和他人谈话之前、之中和之后的内心中的声音。比如,上文中贾森的一系列心理活动。
倾听背景对话的反思也可以叫作“观察思维过程”。
我们跟自己的谈话造就了我们的状态,这种状态让我们在与他人谈话的过程中展现出了语言和非语言的力量,比如指责的语气和抱着胳膊的姿势。
如果贾森觉察到了自己的背景对话,并在沟通时偷偷抹去了那些傲慢且没有实际效用的个人状态,心平气和而不是抱着胳膊对妻子说出那句话,妻子才能意识到自己的问题。
02:
抛弃念念不忘的“诱饵”
有一个故事可能很多人都听说过:
一名猎人把一颗樱桃放进一个瓶子里,用它来抓猴子。
猴子把手伸进瓶子,抓住了樱桃,可是抓了樱桃的手却卡在里面出不来了,除非它把樱桃扔掉。可是,猴子不愿意扔掉樱桃,最后就被猎人逮住了。
在这个故事里,樱桃是猎人抓猴子的诱饵,也可以说是某种代表奖励的东西。
沟通的过程中,许多人也常常因为不愿意放弃这样的奖励,最后使聊天陷入僵局。
麻省理工大学的一位博士生小C在读博的时候,是一名学生调解员,曾经和其他学生调解员拟定了一份宣言,里面讲了在可持续发展方面,“麻省理工应该做些什么”。
他们在征集了几十个签名后,便将请愿递交给了校方,他们觉得自己酷毙了,简直就是正义的化身。
但校方并没有同意他们的要求,因为不知道该如何针对他们的请愿采取行动。
在和校方代表面谈时,他们不断提出要求,校方也不断地把这些要求顶回去。
后来,另一位研究生在听了他们的事后突然对他们说:“你们的这种做法就好像是‘我们觉得别人应该做点什么。’我在这种情况下通常只是想‘我们自己能做些什么’。”
这句话一下子点醒了小C。
小C发现,他们在被校方拒绝时的背景对话实际上就是:我要让校方认真对待可持续发展这件事,可他们就是听不明白。
而“自己是代表正义的请愿者,并且不需要担负任何责任,责任都是校方的”则成了这个谈话中的诱饵。
如果他们抓住诱饵不放,就无法扭转局势,让校方做出承诺。
最后,小C转变了态度,他们不再纠缠于自身“正确”的观点,而是从“我们自己能做些什么”的角度思考并提出建议。
如此一来,校方的态度大变,不仅全力支持他们的建议,还进一步采取了多项改善措施。
因此,要打破谈话的僵局,我们需要认清诱饵,并果断放弃这些除了满足私心而别无它用的诱饵。
03:
婚姻中的沟通,要以情取胜
有时候,当谈话陷入僵局时,我们常常为了说服对方,会不带任何情感地谈论某些问题,并且受到诱饵的吸引,越来越确定自己的观点正确无疑。
不带情绪地沟通的确能够避免一些不必要的争吵,但这也得分情况,如果在和亲密的另一半谈论某件事,有时越是展现出自己正义的一面,越是容易把天聊死。
《高难度沟通》的作者加布里埃尔是一名环保主义践行者,家里的垃圾,他都要进行严格的分类。
对于塑料酸奶瓶,加布的妻子萨拉总是不能按照他的做法进行回收,多次提醒后,萨拉虽然照做了,但行动却打了折扣,比如垃圾桶里有3只需要挑拣出来的瓶子时,她往往只挑其中的一只。
加布认为萨拉大概不太赞同自己的做法,于是决定把自己为什么要进行垃圾分类的想法告诉她。
听了加布的解释后,萨拉不但没有认同自己的丈夫,反而告诉他:“我教我的父母分拣能回收利用的垃圾,我教我的朋友分拣能回收利用的垃圾,我一直喜欢回收利用。但是现在,跟你生活在一起,我不想再这么做了。”
加布一直享受着正确分拣垃圾所带来的正确和代表正义的感觉。而代价却是,不仅没有推动垃圾的回收利用,而且在夫妻关系上造成了附带的伤害。
经过反思,加布意识到,要想打破僵局,他必须面对另一个层面的不真实:
他说服萨拉听的那些理由并不是他自己这么做的理由,也不是他想要对方一起这么做的理由,只是故意说出来表现自己的正确和正义,这么做只是为了实现说服的目的。
但当他把“这是正确的事”说给做了错事的人听时,妻子更容易感受的是屈辱、内疚以及必须要改变的压力。
而加布并没有觉察到妻子的心理变化,更不用说给予安慰。
其次,在这整个冲突的过程里,加布偏离了一个他更想达成的目标——他跟妻子的亲密关系。
当从自命不凡的状态中抽身,进入到关爱和包容的状态后就发现,他真正想要的是“陪伴萨拉,共同探索如何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
但他没有在谈话中分享这些发自肺腑的、动情的话,却用了一个没有人情味的事实来证明,这么做是有道理的。
说得更直白一点就是,婚姻关系中的沟通,往往只能以情取胜,而非以理取胜。
这让我想到前段时间看到的一张图片:
在亲密关系中,很多道理谁都懂,而女人往往更在乎的是你会不会感受到她的心情,她需要接受的讯息只是:
你爱我,那就让我开心;
你重视我,那就听我的。
精读君在《成长词典》的《327:亲密关系》中说到:亲密关系的特点包括,彼此经历共同分享、彼此的行动相互信任、彼此的生活相互交错,乃至形成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生状态。
家就是容纳这样一种状态的场所,是爱和被爱的地方,而不是说理的法庭。
不同的场合,沟通方式也不一样,但只要具备“从旁观者角度观察自我”的思维,挖掘出沟通的真实目的,你就知道有些话如何说出口,才最有效。
参考书籍:贾森·杰伊 加布里埃尔·格兰特 《高难度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