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问卷调查,许多家庭的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很高,望子成龙、成风。有的严厉过度,有的溺爱有加。只追求高分,物质上给予满足。据调查 80%以上的孩子(中小学生)对父母有意见,50%的孩子对父母产生了抵触情绪。物质上的满足并不等于对孩子的全部的爱,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父母同孩子进行心灵上的沟通。孩子真正喜欢的是既像师长又像朋友可以倾心交谈的[b]良师益友[/b]形的父母。
父母与孩子关系不和谐的原因有两种:一种过于严厉,一种过于溺爱。过于严厉的,父母与子女容易产生隔膜。孩子见到家长(尤其是父亲)必恭必敬,问一句答一句,不问不说;叫他立则立,叫他坐就坐。天真烂漫的孩子,此时如同木鸡一般。表面上循规蹈矩,离开父母的视线,无法无天,尤其难管教。这样的父母与子女关系,显然孩子不愿对家长说心里话。家长不了解孩子,教育难以适合孩子的实际,这样的父母常常是怕孩子轻视自己,不尊重自己,结果呢,事与愿违。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对孩子的过于溺爱。孩子想怎么办就怎么办,想要星星,不敢给月亮。孩子弄坏了东西,还在一边叫好。孩子与小朋友发生了争执,明知道自己的小孩的错,但怕孩子不高兴也不批评。如果自己的孩子吃亏,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齐上阵。孩子感觉自己是小皇帝,有恃无恐。后来发展到孩子对家长也无理,甚至对祖父母、外祖父母也敢说脏话,甚至漫骂长辈。到了这种地步父母还是舍不得管教,以为孩子长大了,懂事了就自然而然变得有礼貌。这不是爱孩子,而是害孩子。溺爱孩子的父母亲,也是怕孩子不尊重自己,怕孩子轻视自己。岂不知道,真理多走了一小步就会变成为寥误。爱,无疑能得到孩子的尊重。但爱多走了一步就成了溺爱。该坚持的也不坚持;该制止的也不制止;该批评的也不批评。那样孩子只会轻视自己的父母,也会更不尊重自己的父母。
一个称职的家长,就要善于扮演多种角色,可以是严父、可以是慈母;可以是良师,也可以是益友;可以是生理保健医生,也可以是心理医生;可以是图书管理员,也可以是教练员。在孩子需要的时候,扮演的角色越多,与孩子的感情越深,在孩子心中的形象就越高大。成功教育孩子的过程,也是自我提高的过程。
如何做孩子的[b]良师益友[/b]呢?就应该于细微之处,于点滴之中。做良师,首先父母以身示范,以自己的言行做孩子的榜样。另外,当孩子在学校遇到麻烦,学习上遇到难题时,能扮演良师的角色,予以疏导、予以指导。给孩子以激励,指导学习方法。当孩子与小朋友交往是有了矛盾,当孩子寂寞孤独时,应该扮演他的益友角色。找孩子谈心,谈学习生活中的喜、怒、哀、乐,谈交朋友的酸、甜、苦、辣。谈小朋友之间既需要关怀,也需要谅解。家长能这样平等与孩子谈心,孩子容易把父母看做知心朋友,愿意和家长讨论交友,讨论为人、讨论处事、讨论人生。这样做,孩子就会把家长当作他的知心朋友。
愿所有的家长做孩子的良师益友!它不但关系一个家庭,更关系于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