嫉妒是不良的心理状态,是由于个人与他人比较,发现别人在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比自己强而产生的一种羞愧、不满、怨恨、愤怒等组成的复杂情绪。嫉妒是人类心因动机之一。每个人都会产生嫉妒,而且是从儿童时期就开始了。随着人的成长和成熟,很多人对[b]嫉妒情绪[/b]有了认识,进行自我调控,因而表现就不一样了。这样看来,有的孩子嫉妒心强是不成熟的表现,只要引导得法,不难克服。
[b]嫉妒心理[/b]的产生,与人最关心的事物相联系,因年龄而异,因人而异。孩子们之间的嫉妒常常反映在以下问题上:
因别人学习好而嫉妒。
学习是孩子们的主要任务,学习成绩是评价孩子的重要指标。因此,有的孩子学习不如别人就嫉妒别人。有一个班级曾经发生这样的怪事:在期中考试前一个星期,班上成绩最好的几个同学的笔记本不翼而飞,这几个同学着急的情况可想而知。考试之后,笔记本又回到了那几位同学的课桌里。显然,这不是一般的恶作剧,是某个同学出于嫉妒心理,采用了不道德的手段。
因别人受表扬而嫉妒。
这在孩子们中是常见的现象。别人受了表扬,有的孩子暗中不服气,有的公开挑人家的缺点,也有的故意表现出无所谓的态度。其实,他们的心理反应是:“有什么了不起,我也做得来。”
因别人受到老师重视或与老师关系好而嫉妒。
这固然也有老师的责任,应该调动每个同学的积极性。但是,嫉妒是没有好处的。有的孩子因为不被重视或与老师关系不如别人而嫉妒受老师重视及与老师关系好的同学,并且常常迁怒于老师,背后议论老师,甚至对班上的某些事情采取消极的态度。
因同学之间的亲疏而嫉妒。
同学之间的亲疏变化,常引起嫉妒心理的产生。
有一个小男孩与几个男同学关系不好,当那几个男同学与女同学一起外出游玩时,他偷偷拍了照片,交给班主任老师,添油加醋地说这几个同学“作风不好”。其实,那些同学一起游玩儿,是家长单位发的票,几个同学没有任何不良表现。这位小男孩是出于嫉妒心理才这么做的。
因别人有较好的衣服、文具等而嫉妒。
孩子们普遍希望有漂亮衣服、名牌衣服、好的文具、好的玩具等,由于家庭条件不同,家长教育方法不同,总会产生有这个没那个的现象,这是正常的。但是,一些孩子会因些而产生嫉妒心理,对有比自己好的东西的同学“气不忿儿”,总想比过人家。当别人的东西脏了、坏了时,甚至幸灾乐祸。
孩子产生[b]嫉妒心理[/b],还有多种情况,上面几种是常见的。那么,如何进行引导教育呢?
讲清嫉妒的危害。
嫉妒有两方面最大的危害。
一是破坏人际关系的和谐。当一个人嫉妒另一个人的时候,就不会对那个人友善、热情,两个人的关系必然冷淡。嫉妒的对象越多,关系冷淡的对象越多,这就给人际交往带来极大的妨害。而且,这不只是个人的问题,还会破坏集体的团结和良好的心理氛围。
二是造成个人的内心痛苦。一个嫉妒心强的人,常常陷入苦恼之中不能自拔。时间长了会产生自卑,甚至可能采取不正当的手段去伤害别人,使自己陷入更恶劣的处境。法国文学家巴尔扎克曾经说过:“嫉妒者比任何不幸的人更为痛苦,因为别人的幸福和他自己的不幸,都将使他痛苦万分。”
教育孩子承认差异,奋进努力。
现实中的人必然是有差异的,不是表现在这方面,就是表现在那方面。一个人承认差异就是承认现实,要使自己在某方面好起来,只有靠自己奋进努力,嫉妒于事无补,而且会影响自己的奋斗精神。
[b]嫉妒心理[/b]的一个特征是希望嫉妒对象发生变化,由好变坏。有人说这是“东方式嫉妒”的特征,我不敢苟同,因为我们东方自古就有“见贤思齐”的教诲。我们应该把“努力改变自己”作为正确的指导思想。
家长千万不可用贬低孩子所嫉妒的对象的办法来减轻孩子的嫉妒心理,那样会导致孩子过多地去看别人的不足而放弃自己的努力。
教育孩子不断提高自我意识水平,正确地评价自己和别人。
提高自我意识水平,是克服嫉妒心理的基本途径。教育孩子经常反问自己:“我现在各方面表现如何?有什么优点?有什么缺点?跟上个月(或上个星期)比较哪些方面有进步?哪些方面有退步?我该怎么办?我有决心再上一个新的台阶吗?我是否应该听取爸爸妈妈的意见?是否征求老师、同学的意见?”同时,教育孩子在班上给自己寻找追赶的榜样,看到别人的长处。一个孩子如果能经常这样去想问题,嫉妒心理就会慢慢打消,而能够客观地自我评价,客观地评价别人。
以上几种做法,请家长试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