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常认为书报、杂志是作者、编辑的孩子,是作者和编辑等人精心策划、孕育和哺育起来的,因此作者和编辑是书报、杂志的父母。尽管这道理初听起来道理是对的,但究其实则不然。书报、杂志的真正父母是读者们。作者、编辑、印刷和发行人员是它们的头脑、口舌及身体,作为杂志父母的读者们出钱养育着它们、关注着它们、抚持着它们。例如,你手中的<<父母必读>>正是象您这样的无数读者的孩子。
你订阅着这份杂志,你倾听着这份杂志。你可能觉得它有的地方还办得不错,有的地方却很糟,有时你觉得这份杂志很不理想,甚至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感觉。
你可能有很多关于你的孩子--这份杂志如何成长的好主意,但是你不能替代它,因为它有自己的头脑和身体--自己的编辑、作者、印刷和发行队伍。
如果你喜爱这份杂志,你可能还继续关注着它,倾听着它,然后忠恳地提出你的意见。如果你不再喜欢这份杂志,你可能就不再理会它,或者一见着它就说它的坏话。
[b]倾听孩子的诉说[/b]
对于自己真正的孩子,儿童,也是如此。要爱他们,教育、指导他们,同样要首先倾听他们、了解他们,不可能去越殂代庖,或横加批评,更不能不理睬他们。
天下能有哪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呢?然而我们却经常见到这样的场面,父母和孩子在一起时,尤其是父母要教育自己的孩子时,父母在滔滔不绝的讲,孩子拉聋着脑袋听,要么就是父母板着脸去质问孩子,要让孩子说出父母心中早已认定的孩子的错处。这中间哪有一点意思是去听孩子的心里话呢?在这种情景下,如果这孩子真的听了父母的话,那只能说明孩子在爱父母,在了解父母,绝不能说父母在了解孩子,"教育"孩子,爱孩子。
可敬父母们,你们既然能抽出时间来看你并不最亲近的孩子--这份杂志,为什么不能抽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倾听孩子的心声呢。
爱孩子,[b]教育孩子[/b],必须从倾听开始。如果孩子心目中有一些困扰能向爱自己的人说出来,通常问题就解决了一半。对孩子来说,随时有人倾听自己、关注自己,这是一种最大心理上的支持;把自己心中的烦恼表达出来并且确知不会得到嘲笑,这更是对问题的一种再认和静化。孩子心中的烦恼就象一场暴雨后的水库,父母的倾听就象是打开了一道闸门,让孩子心中的洪水缓缓流进父母那宽阔的胸膛。如果经常得不到发泄和疏通,孩子心灵,这个还不坚固的小水库有朝一日就要决堤。
当然,[b]倾听孩子的谈话[/b]也是一门艺术,也是有技巧的。
[b]倾听的技巧[/b]
首先应当注意自己的表情和动作。由于孩子往往个头较低,父母应当蹲下来或坐下来,面对着自己的孩子,身体微向前倾(所谓倾听,可能就来源与此),表情应当平静、柔和,眼睛平视着他。
其次,在孩子说话的过程中,自己不要插话。父母应通过点头、微笑或者用"噢......"、"哦....."表明自己对孩子说的话很感兴趣。如果孩子停了来,父母可以用一些引导性的句子引导孩子说下去,如"请你继续说"、"你的意思是......"等。父母也可以象一面镜子似的重复孩子的一句话或几个字。如孩子说"今天我心里很难受......",父母可以注视着孩子,平静的说"你很难受......",引导孩子继续说下去。
再次,如果孩子在诉说时有不清楚的地方,可以让孩子举一些例子。孩子可能说"老师们都不喜欢我......",父母可以很平静地接着说"你怎么知道的?"、"比方说......"或"你可不可以举几个例子"等,让孩子说的更清楚更具体一些。
最后,[b]倾听的技巧[/b]或者说本质是设身处地地为孩子着想,尊重孩子,只有这样才能倾听孩子说话,不会随意打断孩子或者武断地得出结论。例如孩子放学回家,怯生生地对父母说"妈,今天老师批评我了,老师让你明天去学校一下。"这时孩子最需要的是安慰和支持。而这种情况下典型的父母反应是"你又给我闯什么祸了?!"这种反应就是武断地下结论,给孩子的感受是拒绝和指责。久而久之,孩子再有什么事情发生,也不愿让父母知道了,父母和孩子之间的隔阂也就会越来越大。
当然,倾听之后,了解了孩子的心事,更重要的就是和孩子一起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时千万不能讥讽孩子无知和瞎想,否则就会前功尽弃,孩子今后再也不敢跟父母交心了。父母可通过一些引导句子如"你打算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咱们一起想想有没有什么法子"等,来引导孩子自己动脑筋解决自己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