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别在春天摇晃苹果树

“我觉得高考完就解放了,大学可以好好轻松一下,所以高考前不论多么累多么难,只要想到黎明就在前方就咬咬牙过来了。身边有不少人跟我是一样的想法,我们这些人在大一第一学期根本就没有好好学习,把自己想玩的都玩了个遍,无论什么活动只要感兴趣就参加,甚至不惜翘课,而且不觉得自己很丢脸,反而不理解那些像高中时一样好好学习的人,觉得他们不会享受生活。”

 

上面这个学生的答卷让我想起了冯小刚导演的电影《私人定制》中的一段场景,一位艺术家对“雅”严重过敏,病入膏肓,无药可救,治疗的绝招是用“俗”来代替“雅”,结果很灵。如果学生对“学习”严重过敏,那么他们疗伤的绝招可能就是“厌学”。杨振宁曾和一批诺贝尔获奖者来华讲学,有人问这些获奖者中是否有“高考状元”?杨振宁笑答:“按照中国的高考标准,我们都是差学生,在中学里,都排在十名之后。”这就告诉我们,不要把人生的第一次竞争看得太重。如果学生在高考前“用力”过猛,在应该储备能力的阶段不仅没有积蓄能量,反而过度消耗了能量,那么将来不可能有足够的后劲冲到终点。给学生保留学习的后劲是培养可持续人才的自然规律。作为有社会责任感并富有前瞻性的教育家们,应特别注重在学生的每个学习阶段里都不要把学生逼得太紧,要按照大器晚成或能成就大事业的目标来培养人才。  

 

在美国,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的任务和压力是一点点加大的。到了大学时才是最苦、最累,也是决定未来发展方向的最要紧的关键时刻。而中国的孩子们到了大学,却一下子放松下来了。他们放松的4年,恰好是美国大学生最勤奋的4年,是积蓄人生能量的黄金4年。所以,美国的高科技人才一直是世界最多的。在中国的大学里却很难感受到像美国大学生们那样浓烈的学习气氛和探索精神。在这一点上,很多中外学者和教师们都有共同的感受。   

 

总有人问中国的教育制度下为什么培养不出诺贝尔奖获得者,一位哲学家的描述或许可以解释这个问题:“让一个孩子在非兴趣的基础上去学习,就是在春天的时候摇晃一棵苹果树,你不但不能摇下苹果来,相反使得苹果花纷纷落地,以至于到了秋天应该收获的时候你不再能收获到苹果了。”笔者认为,作为教育者,不应该和家长一起拼命摇晃着一棵棵像苹果树般的孩子们。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别在春天摇晃苹果树  苹果树  苹果树词条  摇晃  摇晃词条  春天  春天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