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幼儿期的孩子们都是非常喜欢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的,表明对这些事物产生了兴趣,有了探索了解的欲望。所谓“师者,解惑也”,因此,老师一定要用正确的方法去应对孩子们的提问,给予有效的支持和鼓励,帮助孩子们消除疑问,了解知识,并学会深入思索。那么如何来正确对待幼儿的提问呢?下面jy135小编来告诉大家吧!
在日常生活中,幼儿都在不停地接触着各种各样的新鲜事物与现象。这些事物和现象让孩子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便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提问。因此教师遇到幼儿提问时,一定要耐心地倾听。
(一)倾听提问的方式:“三个一”
1.一个体态动作:身体稍微前倾,最好蹲下或将孩子抱在怀里,和孩子处于平等的地位,适当地点头表示赞许,肯定孩子问得好,爱动脑筋,使孩子产生交流的动力.
2.一个眼神:凝望着孩子,流露出感兴趣、专著的神态,使他们放松心情,说出心里想提的问题。
3.一种略带夸张的表情:对于一些孩子感到特别疑惑的问题时,教师可以皱起眉,表示出思索状,使他们感受到自己的提问同样是老师所感兴趣的。
(二)倾听提问的作用:“三个能”
1.能使幼儿觉得自己很重要。专注地倾听幼儿的提问,能让幼儿感受到自己的问题是被老师所重视的,自己能像成人一样和老师交流,他们的要求得到了尊重。
2.能让幼儿更愿意提问。由于教师专注的神态,会为幼儿解除疑虑,激发幼儿不断探究的愿望,不断产生新的问题。
3.能帮助幼儿问得更精彩。在一次次的问答中,孩子的问题由浅入深,提问的水平也逐步提高。
幼儿兴趣盎然地提问,教师认真积极地倾听,这不是结束,而是另一个开端。孩子提出的问题千姿百态,孩子把球抛给了老师,老师就要灵活地接应各个不同角度、不同方位抛过来的“球”。那么接应的时候应该如何去做呢?
一般来说,只要幼儿有了疑问,老师要不失时机地立即给予回答。但是,有的时候也会出现教师无法回答的问题,便要用商量的口吻征得幼儿同意后暂缓回答,尽量将努力解答问题的过程展现在孩子面前,如当着孩子的面翻书查找,请教他人等,让孩子感受严谨求实的态度和积极求知的精神。
回答幼儿的提问,一定要经过认真的思考,思考正确之后才能回应幼儿。这样严谨的态度、慎重的对应才是最正确的方法,千万不能信口雌黄。由于幼儿所提的问题往往是复合性问题,即一个问题中包含着多方面内容,既不能随意轻率错误地回答,也不能以似是而非的答案使幼儿无法理解。只有获得了正确的答案之后,才能使幼儿的好奇心得到满足,使其积极地去探究世界。
面对幼儿的不同提问,要根据幼儿的理解水平以及不同的特点,进行不同层次的回答,从而做到有的放矢。比如,在全班幼儿面前回答问题时,应该考虑多数儿童的智力水平,回答的结论便于大多数儿童理解。对于幼儿个别提问,可以因人而异、因题而答。
在面对孩子提问的时候,教师也要注意策略,无论难易做到有问必答。同时,要运用各种启发方式,帮助幼儿梳理问题,引导幼儿有兴趣地深入地探索事物,不断地发现新的问题,使幼儿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不断提高。
(一)避免直接将答案灌输给孩子
对于一些幼儿通过自己的努力即可获得答案的问题,如“冰是水变的吗?声音有没有颜色?”之类的问题,如果教师直接将答案告诉幼儿,那么势必剥夺了幼儿一次自己探索知识的机会。所以,教师如遇到这种情况,应引导孩子自行思考,反复推理,而不是让他们被动地接受答案,让孩子们在答问的过程中,积极思考,启发智力。
(二)引导孩子动手、动脑,探索答案
首先,教师和幼儿一起通过讨论理清解决问题的思路、过程和需要的材料、工具,然后帮助幼儿准备材料以及所需的工具,最后和幼儿一起通过探索、尝试,找到答案。通过幼儿的努力得到的知识远比“道听途说”而来的知识更牢固扎实。
幼儿能主动提出问题,就说明他们对某些事物、现象有着浓厚的兴趣,并愿意去了解。教师应因势利导,搭建梯架,不断发现和发展幼儿的兴趣和爱好以及对事物的探寻。
(一)接触新事物
所谓“见多识广”,应该经常带幼儿到室外去活动,使他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各种新事物和环境。组织幼儿观察四季的变化、走向自然;带领幼儿参观工厂商店,走进社会。幼儿的好奇心很强,对于从未见过的新鲜事,很容易激发兴趣,引发疑问。
(二)储备知识库
幼儿提问的内容以及对内容的纵深挖掘、深入追问,是与孩子自身已经获取的知识经验相互关联的,相对而言,经验储备相对丰富、知识面相对宽阔的孩子,他所提出问题的深度与广度是成正比的。因此,教师在组织日常教育活动的时候,要注意让幼儿在原有的基础上储备相应的知识,一些简单的现象与事物,可以让幼儿自己去探索与了解。
(三)鼓励再提问
在幼儿发现新现象、新事物的特性之后,老师要及时发现幼儿关注的事物,鼓励幼儿在仔细观察、主动探寻的基础上不断地提出新的问题,引发自己和伙伴不断地思考,从而深入地探究。让提问帮助幼儿理顺思路,不断地探索,增长知识。
总之,提问是伴随着幼儿的成长过程,也是幼儿智力不断发展的一个重要体现。重视和正确对待幼儿的提问,不仅能使幼儿扩宽视野,增长知识,还能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勇于探索的优良学习品质,为其后续学习与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幼儿教育活动中,提问是教师、幼儿之间互动的一种方式,是决定活动是否有效的关键因素,也是幼儿教师必须掌握的一门重要艺术。
但我在幼儿园听课时发现,有的教师在整个活动过程中类似“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的提问竟然达到了十几次,被提问的幼儿也常常局限在几个所谓表现好的孩子,其他孩子大都处在消极等待、茫然观看的陪衬状态,这应该引起我们所有教师的反思与关注。
1.关注提问的横向性和纵向性
提问时,如果幼儿积极举手发言,说明幼儿反应快,对问题感兴趣,表现欲、自信心强;反之,如果幼儿从不举手回答,则可能是性格内向、胆小,或对问题不感兴趣,注意力、接受能力慢等。因此,教师首先要了解班内每个幼儿的个性特点、能力水平,做到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在活动中,可把一些简单或重复性的问题,让能力弱、个性内向的孩子回答,同时给予循循善诱的启发或及时的鼓励,只要孩子能站起来,就得到了一次锻炼口语表达、累积自信心的宝贵机会;而有一定难度或综合性的问题,可让能力强、举手积极的幼儿回答,更能发挥他们的特长,挖掘他们的潜力。
问答的方式可以个别回答与集体回答相结合,可以玩“开火车”的游戏让每个幼儿都回答,可进行“看谁想得多”“看谁想得快”的竞赛,也可根据活动内容随机提问。总之,提问要面向全体幼儿,使每个幼儿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一味地让几个举手积极、思维活跃的孩子回答,事必影响其他幼儿回答的积极性,也不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
2.关注提问的启发性和扩展性
教师对幼儿的提问应该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灵活的过程,没有固定的程序与模式。因此,教师的提问要用语简练、循序渐进、恰到好处,能吸引幼儿主动参与,并给幼儿留有发挥想象的余地。科学的提问,能促进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拓宽幼儿的思维空间,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不合理的提问,不仅会影响教学效果,而且会抑制幼儿思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教学中类似“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的提问太简单,幼儿可以不假思索地回答,无助于幼儿思维和语言能力的发展。作为教师,要充分结合幼儿自身特点,注意转换角色,适时进行引导,启发幼儿动脑筋、勤思考、多发言,充分激发幼儿的思维空间。
3.关注提问的开放性和自主性
每个人都有被别人提问的经历,大脑在接收到问题信息后,需要经过思考组织成语言再表达出来。所以,给幼儿一定的思考时间是教师在提问过程中必须注意的。一般来说,简单的问题幼儿只需2~3秒的思考时间即可回答。如果问题可能引发争议,需要幼儿仔细想一想,教师等待的时间则要相应地延长:一方面等待幼儿给出答案,另一方面也要等待幼儿在思考中自我完善,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应尽量避免自问自答或急于代替幼儿回答,只有留给孩子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才能真正支持幼儿的自主性学习。
4.关注提问的针对性和鼓励性
教师提问时,应针对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采取多种形式,激发幼儿回答问题的兴趣和积极性。对于答案不是唯一性的提问,可用抢答式,从而培养幼儿的竞争能力;对于“皮球掉到坑里怎么办”“如果你迷路了,你会怎样做”等探索性的提问,可用争辩式,鼓励幼儿以多种答案、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同时可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内容需要,穿插运用独答式、齐答式、追问式及对答式等提问形式。否则,千篇一律的提问,很容易使幼儿失去新鲜感,产生厌倦情绪,从而分散注意力。
对于幼儿的回答,不管对错与否,都要给予肯定或鼓励。教师或赞许地点头,或一声“不错”“很好”“噢,你是这样想的,很棒”,或示意同伴给予热烈的掌声,都会使幼儿体验成功的快乐,增强自信心,下一次他还会勇敢地举起自己的小手。
总之,每一位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切实重视提问,鼓励提问,善于提问,把提问贯穿到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中,让提问成为关注每一个幼儿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