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研究表明,人有创造能力的发展是在幼儿时代,每个幼儿都具有潜在的或正在萌芽的创造能力,而这种创造能力对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
心理学的调查表明,儿童的动作发展在儿童智能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大脑指挥双手,双手又促进大脑,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手是脑的老师”。让孩子多动手,可以增进他们的感觉能力、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
西方发达国家很重视儿童动手能力的训练。美国儿童博物馆鼓励孩子们在参观时动手摸展品或实际操作。德国、日本和瑞典等国的一些幼儿园里都设有模拟工具,经常让孩子参加游戏,这些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不少中外科学家从小就有动手的习惯。祖冲之从小就爱摆弄算筹,少年的祖冲之用绳子绕车轮一圈,折成相等的三折,发现每段比圆轮的直径要长,因而对《周髀算经》中的“径一周三”的定论产生了怀疑。为了解决这一疑问,他经过多年的测量验算,终于得出了世界上最早精确到七位数的圆周率。爱迪生从小就爱到附近的造船厂去摆弄各种工具和机件,11岁就动手做各种各样的`实验,多年不懈的努力终于使他成为硕果累累的大发明家。
在孩子长身体、长知识的最佳时期,每一位教师和父母都要努力创造各种条件,尽量满足孩子好动手的需要,重视孩子动手能力的培养。根据幼儿的年龄、体力、知识和经验,组织幼儿动手做简单的玩具、标本和模型,做有趣的小实验,参加穿、插、拼、搭、挑等各种用手操作的游戏,以及绘画、泥塑、折纸、剪贴、雕刻及编织等活动,从系鞋带、扣纽扣、用筷子吃饭到各种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使孩子在动手实践中逐渐变的心灵手巧,培养创造性思维,使他们的智力得到更充分的开发。
二、培养孩子的动脑能力
有人曾形象地比喻各种能力对智力活动的意义:观察力是智慧活动的门户,记忆力是智慧活动的仓库,想象力是智力活动的翅膀,而思维能力则是智力活动的核心。现实生活是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源泉,而创造的第一步就是观察。
曾经有人望着蔚蓝的天空,想象有一天人也能像鸟儿一样在天空中翱翔,于是天上便有了飞机,又曾有人面对深不可测的大海,想象人也能像鱼儿一样潜入海底,于是便有了潜水艇。世界上任何一样发明无一不是从最初的、看起来不可思议的想象中创造出来的,想象正是一切创造的基础。
幼儿富于好奇心,他们喜欢从事各种探索性的活动,这对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大有帮助的。例如,他们喜欢往水中扔石子,观察水纹散开的现象,喜欢把木板斜放,让各种物体从板上滑下来。然而,有些家长和教师往往片面重视知识技能的训练和掌握,把这种带有试验性质的,有意义的活动看成是无聊和淘气,是浪费时间,加以限制或禁止,这样做必然会抑制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鼓励幼儿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不满足于简单的模仿和统一的答案,是发挥幼儿想象力、创造力的重要方法。可是,有一些教师和家长都喜欢用自己的眼睛代替幼儿去观察,用自己的脑子代替幼儿去思考。
有的教师甚至要求所有孩子处处一样。图画课强调幼儿按照教师的范图画;语言课要背诵原文或教师编好的话;唱歌表演总是由教师编好动作。这样做,作为启发示范是可以的。但是,如果不断沿用,过多的让幼儿机械模仿或重复,甚至不允许半点走样,就会挫伤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动手和动脑两者是密切相连的。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他们在做复杂的手指动作时,必须进行积极的思维,进行一系列分析综合,做出各种判断和反应,使眼和手、感知和运动协调起来了。
例如,幼儿在手工活动——泥塑的过程中,大脑神经细胞必须十分活跃,要进行积极的思维,确定塑造的目的,设计活动的程序通过搓、拍、提、捏、贴等动作,准确的表达动物各部分的特征,必须高度集中注意力,发挥想象力,才能实现创造的目的。
三、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独立精神
创造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往往受许多因素的制约,个性因素是影响创造力发展的至关重要的心理品质。因此,在培养幼儿动手和动脑能力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幼儿的积极的性格特征,如自信、勤奋及独立精神,防止幼儿产生消极的性格特征,如自卑、胆小、懒惰和依赖等缺点。
自身成功、失败的经验教训和成人的支持、鼓励,是形成幼儿自信心的基础。鼓励幼儿自己动手,“你自己系鞋带”“你自己拿筷子吃饭吧”“宝宝真能干”“一会儿就把事情做好了”幼儿对活动充满信心,就能饶有兴趣地去做。幼儿这种获得成功的喜悦和满足感,将会成为其主动克服困难的动力,因而形成一定的独立进取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