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顷和平方千米教学心得分享
导语:公顷和平方千米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的教学难点在于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公顷”和“平方千米”这两个土地面积单位比较大,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形成表象确实有些因难。教材中所出示的场景学生并不熟悉,缺乏感知。
公顷和平方千米教学心得分享
本节课的内容原来在旧教科书中是在四五年级教学的,由于市制单位已经废除,土地面积大大简化,只有平方米、公顷、平方千米单位间的进率比较有规律,因而进 行了提前教学。而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一些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以及有关间的换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新课程标准》中新理念 的要求,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这两方面有了较大的改变。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师生合作、学生合作、勇于创新等探究活动,让学生获得探究学习的经 历,从而了解到了1公顷和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并提高了学生解决生活中有关数学问题的能力。
一、问题情境中感受数学知识。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小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激活学生思维活动的重要手段,在教学时教师根据教材、学生的知识背景,适时创设问题情境,把数学学习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基础上,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探究1公顷、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
二、活动中探索与感受数学知识。
学 习活动中,学生愿意自己去经历、去实践,学生或许会相信教师告诉他的.,但他更愿意去相信自己所看到的,亲身经历的,这就是一种“体验”。在教学中,注重优 化课堂教学过程与方法,通过让学生在操场上亲自站一站、看一看、估一估、测一测、围一围、想一想等活动,实际感受、体验1公顷、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
三、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在 合作学习中,教师自始至终都是“配角”,起到引导的作用,学生才是主角,是学习的主体。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与组之间的相互启发,相互评价,取得真正 的结论,完成知识的构建。教学中,教师要时刻注意尊重学生,多巡视、走下讲台和学生一起活动,一起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努力创设一个民 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
公顷和平方千米教学心得分享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的主要问题在于:对1公顷的认识不够深刻,主要体现在填空的时候,遇到“故宫的面积大约是40( )”时,学生会不自觉的填写平方千米,教学过程中有成功之处也有失败之处,现在总结如下。
一、“大”和“较大”
大、较大这两个词的界定是很含糊的,对于学生而言,熟悉的是教室、篮球场、大操场的面积,这些是学生深刻体会到的,每天都能见到的,以这些为基准,来感悟1公顷,分别大约是208个教室的面积、24个篮球场的面积、5个大操场的面积。
相对于1平方米而言,公顷是较大的单位,它是用来测量土地面积的,这个时候需要给孩子一个整体的概念,它是有别于“平方米”的,所以有1公顷=10000平方米,因为特殊所以进率是10000,这也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
大是相对的,较大也是相对的,因为是相对来说,所以学生的认知结构会出现混乱,自然会体现在搞不清楚到底该填写公顷还是平方千米了,所以想解决这个问题,要给学生建立起一个标准。
在生活中,想要找到这个标准是困难的,尤其是“平方千米”的标准,个人以为应该是建立在行政区划“市”的基础之上,给学生这个标准之后,再让学生去感悟何时用平方千米何时用公顷则有些好转。
一言蔽之,在一般的情况下,“大”用公顷,“较大”用平方千米,这样的策略符合学生的认知需求,有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重新建构。
二、“体验”和“习得”
动脑去想,用眼去看,动手去算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般程序,这样的过程本身是无可挑剔的,但是对于生本之间需要一个媒介起到引导作用,这就是教师,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有价值的思考和有意义的探索活动,获得新的知识,形成技能。
动脑想1公顷是很困难的,学生的描述无非是“大”、“很大”,这样的描述是建立在浅表层面的,学生此时并未建立起1公顷的直观概念,在他们的脑海中只出现了变长是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但到底是什么并无确切概念。
前文已述,用三种体验活动来帮助学生建立起概念,并且给出实实在在地拓展,1平方千米的教学难点是体验,学生无法从1公顷的概念类比出100公顷,而在现实生活中,连大人对平方千米的概念也是比较生疏的。
我想到了数学上的一种思想方法,叫做“不完全归纳法”,也就是说,我们在教学平方千米的时候,知识形成的过程是需要时间的,习得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体验、辩论、思辨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