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该如何面对孩子的眼睛
朋友,你认真地注视过孩子的眼睛吗?也许你注视过但没有认真,也许你认真了,却不曾从孩子的眼睛中读出内容。当一个孩子还不会说话的时候,你可以从他(她)清澈的眼神中读到很多的内容,当你的眼睛和他对视的时候,他也会用清亮的近乎透明的目光看着你,那里面有一种辩认,也有一种简单的判断,在没有外界的干扰下,他会一直地注视着你。同时也会伸出他的小手,漫无目标在进行摸索,在孩子的眼睛中,你找不出任何复杂的成分,他对你的凝视是单纯的,这是一种最纯的回应。
我们再在镜子前注视自己的眼睛,看到的却是混浊不堪的双眸,特别是眼神早已失去了单纯的颜色。我们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害怕与别人的对视,我们已经没有勇气面对别人的眼睛,因为我们在岁月的磨砺下丢失了真诚。我记得王朔在一篇小说中描写一个人专在公共场所注视另一个陌生人的眼睛,当看见别人躲闪的眼睛时,他就会感到莫名地兴奋。
孩子眼中的世界是怎样的,我们只有简单的无力的判断和模糊的记忆,记忆是不能够复制的。孩子来到这个世界渐渐长大,我们只是根据自己的判断来决定孩子的行为,我们规定孩子该说什么,该做什么。很多父母的教育方式是复印自己或复印别人。我们的学校也是如此,是什么让我们的孩子不会独立地思考,不会独立地真正表达自己的意愿,我不敢说这是社会发展的结果还是教育的失败。
我们从小学甚至更早一些,就忙不迭地把本应该由成人才应承受的竞争给了我们的孩子,父母关心的是孩子的成绩在班上的排名,老师关心的是全班成绩总排名和升学率。而对于孩子独特的眼睛却很少给予关注,比如写作文,给小学生布置命题作文,有规定的字数、段落及中心思想标准答案,把表达思想和世界观的作文驶入了标准化的流水线。我不禁要问,我们为人师表的老师会写这种作文吗?比如有一篇小学会考的作文名为《我进步了》,要求为300字。这篇作文从题目看连我都感到茫然,我就不信,如这篇作文让我们的老师来做,就按照小学作文的标准,有多少老师的成绩能及格。我还记得在八十年代,中国作协组织了一次名题散文大赛,题目是《临窗的街》结果在规定的时间内黄宗英、李存葆等知名作家交了白卷。
本来可以更好地表达自己对世界的观察的作文被规范化了,这样就把那些纯真的眼睛给蒙住了,把孩子最真实的想法禁铟了。比如在一个学校在组织一次春游时,老师布置一道以“春天”为题的作文。全班61名学生中大多以“春天好”为主题,赞美春天和风细雨、花红柳绿。惟有一个学生认为春天并不好,他在作文中写道:春天是细菌繁殖旺盛的时节,夏季蚊虫都在这时孳生;春天的人们最易流行感冒;春天雨水淅淅沥沥下个不停,很烦人,像个爱哭的小姑娘总也止不住;冷热不均,忽冷忽热……。在作文讲评课上,老师说:有同学在作文中写春天不好,是不听老师讲解,胡思乱想,跑了题的.结果。
这样一来,学生从小学开始就按照作文的范文和大纲规范来运作,没有了自己的真实,没有了写作的快感和情感的冲动。作文既使得了满分也勾不起对写作的兴趣。胡编乱造,内容空洞,就成了作文写作的通病。这能怨我们的学生吗?有一次,我在一个教育出版社去联系一个书号的事,坐在那等人时候,屋中堆了一堆中小学生作文范文选,为些文章让我很吃惊,文中纵横古今中外,充满了哲理思辩,却找不到一点自然的、童趣的东西。我问了这书的编者:“这是我们的中小学生的作文吗?”他很自豪地说:“是啊!现在的孩子厉害吧。”我无言以对。
我写这篇文章的动因是一名三年级小学生凭借一篇107字的短文获首届“冰心作文奖”一等奖。在评委眼中,这篇文章的致胜秘诀在于其“自然率真,素面朝天,充满童趣,非常清馨。”我真切地为这些伟大的评委深鞠一躬!此文如下:
妈妈回来了
前段时间,妈妈去杭州学习,去了好长时间,可能有一个月吧。今天,妈妈终于从杭州回来了,我非常高兴!因为妈妈的怀抱很暖和,因为妈妈回来了,爸爸的生日就能过得更好,因为妈妈在家里会给我读书……
妈妈不在家的时候,我很想她,想妈妈的感觉,是一种想哭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