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走进孩子心理
1、首先要了解青少年的心理特征。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常有这样的体会,我们不了解这件事情,我们就不知道怎么做?所以,我们要对青少年的成长有个大概的了解。教育才能深入。
比如:上述一些青少年的表现,发生在我们成人身上就是不正常的,反而在青少年身上却是正常的。所以,家长在与孩子交往过程中,不要轻易用成人的观念来理解孩子的行为。
2、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
在一般人的观念里,把沟通就是你说一句我说一句。比如:我咨询的一个家庭,我建议他们讲最近家里母女之间的交流的一件事,母女之间你批评我,我指责你,后来终于孩子不说话了,家长又接着说,你说呀,你说呀,紧接着反过来对我说,你看看,就这样,在家里就这样,要么说就不好好说,要么就不说。我当时的感受是家长的强势,家庭关系张力大,正确的道理都在家长那里,那么孩子就会处在没有道理的位置,这样的沟通是无效的。家长为孩子好,希望他们能为自己的未来担负起自己的责任。家长的教育没有错,但是如果家长的教育不能对孩子有积极的效果,也就是家长在做无用功,那么这样的教育就是不可取的。所以说,我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强调的不是正确而是有效。这个个案在后面的咨询时,孩子对我说,我感觉没人能够理解我。孩子在说的过程中眼泪流了下来,我感觉孩子内心是孤独的。
这个时候我们做家长的怎么办?当孩子否定你的建议的时候,家长不妨用好奇的心态来了解孩子,为什么在这个问题上,他不赞成你的做法。也就是学习倾听孩子的心声,倾听孩子,也就能够了解孩子是怎么看待问题,怎么处理问题,你才会知道孩子的心在哪里?你才知道怎样来帮助他。
比如:我女儿在上中学的时候,有一阶段脾气特别大,特别反常,当她提出的要求我感觉不合理时,我不想答应她的请求。这个时候她会说:“你随便吧,”然后就气呼呼地离开饭桌或者就不再跟我交流了,我女儿有午睡的习惯。我不让她看电视。有一天,中午放学回来,进屋就把电视打开。这是以前从没有的情况。我当时很莫名其妙,但我内心会有一个疑问?这孩子是怎么了?我把孩子对我的态度放在心里,不说她,只是每天有时间的时候问她在学校是怎么过的,有什么好玩儿的事情发生吗?在那段时间里,女儿经常说,“没什么,还那样”的话。在这期间,女儿跟我发脾气的时候,我就不说话了,我转移了矛盾的焦点,过了有半个多月,我在与女儿聊她在学校发生的事情的时候,她长出了一口气说:“倒霉的日子终于过去了。”我假装好奇地问她发生了什么倒霉的事呢?这时候,她才原原本本把她不愉快的事情说出来,“老师误解她了,不是她说话,老师批评了她,她无法解释。还有,跟同学发生了矛盾,男同学骂她了,把她气哭了,有的女生背后讲究她,说她如何不好,另外一个女生告诉她的。”这些都是在这个时期青少年非常看重的事情,同时,在这个时期也是学习解决矛盾的关键时期。是成长必然经历的阶段。这些问题在她的心里过去之后,她才能跟你讲出来。后来孩子的问题解决了,她告诉我,妈妈我开学不看电视了,放寒暑假的时候看一会。
有的时候,家长的理解,会让孩子更听你讲的话,家长的价值观也就能够影响到孩子。
家长是非常爱孩子的,只是我们的表达有问题。孩子遇到了困难,发生了错误,要给指出来,同时还要了解孩子有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在哪里。这个过程就要运用沟通技巧,我简单说一下沟通技巧。
良好的沟通首先要倾听,听孩子心里是怎么想的。上面我们讲到,同样的问题,成人的想法与孩子想法是不一样的。所以,要先站在孩子的立场先理解孩子的想法和做法。然后再进一步说出自己的想法和要求。也许父母不同意孩子的想法,但要表达接纳他们的感受。
其次,情绪要平静,不要带有情绪色彩与孩子沟通,其实不论成年人之间的交往还是教育子女,态度很重要,假如你办错了一件事,你的领导不问青红皂白,劈头盖脸地批评你,你的心情是什么样的?愤怒?紧张?以后,你再见到领导,你还敢跟他说你心里话吗?或者你再去找领导时,内心会不会是紧张的?在心理学里,“领导”的象征意义是“父母”。所以,我们成人都会产生愤怒恐惧紧张的心理,何况是心智发育不完善的孩子。带有情绪的教育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家长最关注的就是孩子的学习,当看到孩子作业不是因为不会而是马虎出现的错误时,家长一定会很气愤。在与孩子交流时会带有情绪。“这么简单的错误你也犯?会的错!不会的还错!你的脑袋想啥了?就你这样干啥能行呀?”一连串的指责都指向了孩子。大家想想,如果你是这个孩子,会有怎样的反应?我在咨询中感受到会有以下几种情形,认为是自己不应该犯这样的错误的人就会感觉到后悔,内疚,自责。认为错了就错了,这么点小错误说说就行了呗,干嘛还喊呀?下次记住就行了呗,这些人会感觉到很气愤。认为我一定不让这个错误再发生的人,内心就会感觉到紧张,害怕,因为他知道,自己在内心里下了N次这样的决心,而还是继续犯类似的错误。孩子犯错是一个成长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他经过这个犯错过程,他才能够知道怎样改进。他的这个改变不是因为家长对他的指责,而是他对自己的责任,是成长的责任。
最后是提出建议,建议不是指导,指导带有强制色彩,没有哪个人愿意被别人强迫,建议是在其原有的理解上又有一种新的理解含义。跟孩子交流时一定要尊重孩子的感受, 比如:“你的理解很对,如果能补充我的建议就更好了”。或者“你考虑过这个方法吗﹖”“如果使用这个方法,你认为如何呢?”只有和孩子站在一起,有效的沟通才能进行。要让孩子在家里做一个真正快乐的儿子女儿,在学校才能是个优秀的学生。
3、要有相信我们的孩子是好的信念
我们的家长总是很容易发现自己孩子的缺点,而对孩子的优点却视而不见。这在这点上,我们的班主任老师做的最好,他能观察到每位学生的优缺点,而对学生的优点及时提醒,学生在这个班级里有被尊重的感觉,我在咨询时经常有这样的学生,他们告诉我,“老师,我就听我们班主任老师的课,或者说,老师,我什么也听不进去,在科任课上我气老师,可是在我们班主任老师的课堂上,我听不进去课时,我就看其它书。”我问他们,为什么只听班主任老师的课呢?他说,班主任老师拿我们当人看,不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前批评我,批评我的时候把我叫到外面没人的地方说。这就是说他们在班主任老师那里获得的是尊重,反过来他才听班主任老师的话。心理学有个名词叫正强化和负强化。正强化就是关注正面积极的信息,那么这个人就会朝向正面积极方向发展。负强化就是关注其负面的,不好的信息,那么这个人就会在他的关注下成为这样的人。在孩子的生活中,如果只有批评,缺少表扬,会使孩子变得自卑,缺乏自信心,有时甚至自暴自弃,任何意见也听不进去。当孩子有好的行为在家长那里无反应,而做不好的`事情却能引起家长的注意,久而久之,孩子就会经常做些“坏”事情,来让家长注意。这也是上面我们讲到的青少年需要情感关注。哪怕是被“骂”,至少他感觉到这个家里还有他的存在。
首先,表扬要具体。上面我提到的母女无法交流的咨询,妈妈很委曲,她感觉她也经常鼓励夸奖孩子,可是孩子却感受不到,而批评孩子的时候,孩子却记在心里,我让她们在咨询室里表演母亲是怎样夸奖女儿而女儿不接受的。妈妈说:“我女儿真棒,妈妈相信我女儿将来一定能行,你看她那个气质,我相信我女儿只要努力就一定能行。”当妈妈说到这里时,女儿当时就皱眉了,没等妈妈说完,女儿就说:“我最讨厌你夸我了,努力就能行啊,多少人努力也没有成功,你说话咋就那么准呢。我告诉你,我不用你夸我,我自己啥样我自己知道。不用你管!”妈妈也生气了,对我说:“你看你看,就这样,说好说坏都不行。”接着转向孩子:“以后你别管我叫妈了,我与你没关系。”孩子对我说:“老师,你看看,我怎么跟她沟通啊?我什么也不跟她说。”这个个案在以后的咨询我了解到,孩子的学习成绩并不好,在整个学校属于下等生。当妈妈用笼统的语言来表扬孩子的时候,孩子感觉到不真实,这让孩子感觉到的是羞辱。所以沟通无法继续。在以后几次的咨询中,母女间达成共识,孩子要求妈妈具体夸奖自己哪里好,哪里不好。这样,孩子也接受了妈妈的建议。亲子关系形成了良性循环。
其次,要表扬孩子的每一个小的进步,家长朋友们常常关注孩子的期中考试,或者关注孩子参加什么比赛得了几等奖,却忽视平时的每一个微小的进步,这样做的结果会使孩子索性不去尝试每一个微小的努力,因为他一下子看不到长远的效果,又缺乏耐心和意志。要看到孩子的改变,把他的进步与他现有能力水平进行比较,要关注他眼前的小变化,小进步。设立长远目标是必要的,但不要把自己现有的能力水平与最终的实现目标对立起来,那是不公正的比较,那样会破坏孩子的自信,改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要高兴孩子有太大的变化,一个强烈的变化不会持续太久,只有渐进的变化才能是真正的改变,改变是有一个适应过程的。家长只要用持续的,温和的力量来引导孩子,记住:一定是“持续的,温和的”。因为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不是我们看到孩子有毛病了,我们再来管理,而是我们随时了解孩子,了解孩子发生了哪些变化,要多观察,少说话。对孩子的每一个进步都要鼓励,使他们的正确行为得到强化。
4、正面鼓励而不是指责打压
我给大家讲一段哈尔滨师范大学随立娟教授在“百家讲坛”讲“慈禧”里的这样一段, 同治帝死时年仅二十岁,身后无子,慈禧为了能够达到继续垂帘听政的目的,立醇亲王的儿子,慈禧太后的外甥,载湉为皇帝,封号为“光绪”。此时载湉才五岁,光绪皇帝的童年成长是在一个缺少爱的环境中长大,慈禧经常不断的严辞训斥,她对光绪帝的做法是断亲情,立威严。经常给小载湉灌输太后才是他的母亲,同时,在载湉童年和少年时候,经常对载湉进行惩罚,或疾声厉色,或长跪罚站。渐渐让载湉知道,你即使是天子,你要听我的。光绪帝见到慈禧就如同见了母老虎,光绪帝在听到打雷声,敲鼓声,只要是声音大的,这个孩子就吓的哆嗦乱颤。太后这种威严在光绪帝以后的生活里是如影相随的。他在慈禧那里是没有说话的份,只有唯命适从,大家都知道这个皇帝他每日都是郁郁寡欢的,他是一个抑郁的皇帝。
但是小载湉很有幸的是,在他四岁入宫以后,慈禧为了断亲情,给他身边安插的人都是年纪大的人,其中一个人就是他的老师叫翁同龢,这个老师看到这个幼小的小皇帝很疼爱,对他的关爱特别多,这个儿皇帝在老师这里得到了少有的疼爱,所以老师教他什么他就学什么,书读的特别好。
指责打压这种交流的方式会造成两种情况,孩子要么是极度反叛,我称之为阳性逆返,就像我一开始讲的那位高三学生。父子之争一直持续到高三还没有结束。要么就是退缩,我称之为(阴性逆返)这种孩子就是什么也不跟你说,你问什么,他都会回答,“没什么”,你批评他,他一声都不吭,就像在跟一个木头在说话。
有的人可能有这样的感觉,说,老师,我们家的孩子就是打出来的,我把我的孩子硬是给打过来了。我说,你是对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一个人如果在他成长过程中,犯了错误,他心目中最重要的人就用“打”来管理,那么这个人在他的心里会认为自己是不好的,所以家长才打我,因而产生自卑心里。同时在他的心里还会有一个认知。认为“打”是最亲近的人的采取最关心的行动。就是“打我是为我好”这个认知只能够起到暂时的作用,可能他会因为自卑而努力学习,最后考上大学。但长期被打骂的孩子长大以后,人格上一定是有缺陷的。这个人在以后与亲密的人相处的时候,当对方有缺点毛病的时候,他就会采取两种方法来解决,一是内化了家长的行为,用“打”来解决,因为,他从小经历的就是爸爸关心我,为我好,就打我。所以,我爱你,为你好,我也打你。二是,过度补偿心理,过度补偿是从小我的经历是挨打,那么,我再教育我的孩子的时候,我决不打,我要“惯着”,就是我们说的“溺爱”。棒棍底下出孝子,这是上个世纪的产物,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孩子由多变成少,如果还是一味地停留在上一辈的教育理念里,是不会进步的。
也有不少这样的家庭,家长为了教育孩子,也采取了不同的办法,刚开始打,后来也听了不少专家、朋友的意见,不打了。可是孩子变的越来越糟糕了。也就是说服教育在这个孩子身上不起作用。这里我要说明的是,不是不起作用,当你不再打这个孩子的时候,孩子内心分裂了,此时在孩子的心理的观念是,打我是爱我,现在不打我了,是不是不爱我了?他不相信家长的变化的,他还会用一些糟糕的行为来试探家长,来考验家长是不是真正地爱他,最后在孩子的心里再重新整合爱的含义。所以,对待这样的学生,家长一定的要有忍耐力,家长要彻底的改变。这样,孩子才能改变。改变需要一定的时间,因为他还在考验你,还在内心进行重新调整。
鼓励孩子,让孩子敢于自说出自己的缺点,平静地跟孩子交谈,告诉他“你能认识到错误就是你的收获”,同时也要告诉他,怎样做是对的。而不要带着情绪说:“这么幼稚的错误你也犯”?我还要强调一下,就是教育是持续的过程,不是什么时候想起来,什么时候再来管理孩子。
5、观察孩子不是做了什么,而是做这件事的目的是什么?观察行为背后的问题。
举个例子:我咨询的一个初三的学生,考试如果发挥的好,就可能考取重点高中,成绩是在边缘状态。中考前一个月,突然不学习了。家长是某学校的领导,各科老师都来找这位家长谈话,要家长回家好好收拾这个孩子。家长找到我,让我给他的孩子做个咨询,了解一下孩子怎么了。咨询结束后,我告诉家长,孩子是考试焦虑,这个时候家长一定要给孩子减压,孩子英语成绩不太好,因为高焦虑导致许多原来会做的题,现在都不会做了,而且感觉有许多知识要补充,中考临近,压力增大。不知道从哪入手了,表现的是什么也不学了。这个孩子因为家长及时减压,帮助孩子走出困境。后来,这位同学考取重点高中状元班。所以,我们在观察孩子行为的时候,一定要思考行为背后的意义是什么。
6、少说话多观察。多看少说,你在说话的时候,要想想,为什么我要说。
说话是不是为了缓解我们自己的焦虑?当我们把内心的焦虑传递给孩子时,孩子就变得焦虑的,高焦虑是会影响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心理学实验研究,中等焦虑是最适合的。
我有位当校长的朋友,我说这位校长是一位很好的教育者和管理者。他的孩子在初中阶段时,他每天都观察他的孩子,当发现孩子有缺点的时候,先放在那,然后观察孩子是否改变,定期与孩子交流最近一段时间的表现。让孩子自己说出来自己的问题。
7、不要让家庭成为爱的交换的发源地。
例如:孩子在家里,得到应有尽有,比如,零花钱,购物,不尊重父母,在家里不劳动,这些家长都认为无所谓,一句话,只要是孩子学习好,其它任何条件都可以答应。家长或许认为,只要满足了孩子的物质生活,孩子就要听家长的话,或者是我的责任就是为了给你提供物质生活,其他的我都管不了,这两种思想,都是在扼杀孩子的成长。只要是孩子学习,其它任何条件都可以答应,这句话的背后的潜台词是我拿你没办法,我只有通过给你的物质来交换你的学习。另外,如果你学习不好,你就对不起我给你的物质条件。家长通过物质和孩子学习来进行交换。也就是我对你的好,是有条件的,是你要对得起我。其后面的寓意是,我爱你,是你要学习好。你学习不好,我就不爱你。孩子在这样的家庭里是不会有好的学习成绩的。这种现象在我们生活中是很常见的。许多家长会很感觉到委曲,我拿出那么多钱来培养孩子,怎么会说我的爱是要交换呢。通过奢侈的物质条件来换孩子的学习成绩,这不是爱,是交换。因为爱是无条件的接纳。
成人比成功重要,对话比对抗重要,激励比指责重要。压力+鼓励才能发挥潜力,只有压力没有鼓励,是远远不够的。植物往光的方向生长,人往鼓励的方向努力。
最后我引用作家郑渊洁送给家长的一句话, 合格的教师和父母的标志:发现孩子的优点,告诉他什么地方行。不合格的教师和父母的标志:发现孩子的缺点,告诉他什么地方不行。尊重孩子是父母的第一天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