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存在分歧如何解决
教育孩子存在分歧如何解决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常常会出现意见不合,存在分歧。这时,父母之间是要先争出个“理”来?还是需要“冷处理”?在本期的家长沙龙里,家长们对此展开了讨论。
心海一帆:父母双方在教育孩子上发生矛盾,尽量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来,可以私底下探讨,避免给孩子带来伤害。
春暖花开:父母教育孩子存在分歧,有时候确实难以避免。我觉得没必要当着孩子的面去争个长短,因为无论哪方赢了,都会削弱另一方在孩子心目中的分量。在孩子面前,最好先听一方的,过后,双方可以商量出个结果,以后就按大家商量出的办法去做。家长教育孩子存在的分歧,其实只是两个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女性的角度通常较细腻,男性的角度较宏观,如果是小事情的话,母亲可能会更熟悉孩子的情况,那可以优先按照母亲的处理方法。如果是大事情,那就优先听听父亲的意见。
椰子树:父母之间也需要学会倾听,了解对方的真实想法,然后再做出让大家都能接受的决定。这对孩子也是一种教育,学会倾听、沟通,尊重别人的意见。另外,家长也需要控制情绪,学习妥协和忍让,避免当场强力对抗。例如,当孩子做错事的时候,爸爸的处理一般比较严厉,有时打骂都会来,而妈妈会比较温和,如果这个时候家长双方意见不合,很可能会使冲突升级。这时候,可以先由母亲跟孩子沟通,帮孩子认识到错误,然后再由父亲批评几句。这样的教育,孩子会心悦诚服地接受。
随着时代的发展,跟上“时尚”与“潮流”的步伐已成为广大青少年的自觉追求。一些初、高中和中专、职校的学生,纷纷把追逐时尚作为重要的生活内容。与此同时,流行文化的不良影响也逐渐在学生群体中蔓延,学生穿着“奇装异服”的现象成了校园内外的“奇特景观”(本文所说的“奇装异服”,不仅指穿得“怪”,亦指片面追求名牌穿着;学生在校内虽大多统一着装,但出了校门便在衣着上大肆攀比,甚至有学生在校服内套上“奇装异服”以示“个性”)。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学校的日常管理带来了不少麻烦。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正确地分析学生“奇装异服”现象背后隐藏的心理原因并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服饰观、审美观,也就成了我们当前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一个人的穿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心理需要和审美取向,带有极强的个性色彩。目前,一部分学生以穿着“奇装异服”为美,在校园中形成了一股爱慕虚荣、哗众取宠的不良风气。这一风气的形成原因很多,最主要的原因是学生不健康的心理作怪。
1.审美偏差。
总体而言,学生正处在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其穿着打扮还是应以朴素、自然、大方、舒适为原则。但一些学生受到社会审美潮流的影响,开始模仿成人化的装扮,刻意地追赶潮流,有的甚至追求“奇装异服”。一方面,他们很想以此证明自己不再是一个孩子,希望自己更快地融入社会;另一方面,他们希望自己的穿衣风格能得到同学的认同、赞美和羡慕,从而提高自己在同学眼中的地位,满足自己的物质欲望和虚荣心。
2.疯狂“追星”
学生普遍存在一种倾慕名人、明星的心理。他们对歌星、影星、运动员、社会成功人士极为关注,不仅关注他们的成就,更关注其身上的“时尚”元素,比如其服饰、装扮等。对那些表现“前卫”、标新立异的名人、明星,学生们更是推崇备至,甚至组成“粉丝团”,到全国各地“追星”。“追星”的方式通常是,名人、明星穿什么,他们也要学着穿什么。于是,我们看到一些学生穿着NBA球星的队服(仿制)或由明星代言的名牌服装来学校,甚至在校服内套上“奇装异服”来“吸引眼球”。
3.攀比炫耀
一些中学生存在攀比心理,他们认为穿着新潮就是“潇洒”,穿着“潇洒”就会“高人一等”。“潇洒”一词在他们看来不是指人的一种良好气质,而是“背离传统”、“拒绝常规”的代名词,他们追求“潇洒”,漠视甚至敌视“传统”、“常规”,追求“自由”,渴望“特立独行”。他们的想法和做法显然是片面的。有些中学生一看到别人穿著名牌服装就眼红,于是千方百计地缠着家长要钱,买社会上的各种流行服饰,他们根本不顾家里的经济承受能力,只是为了在人前“扬眉吐气”,和别人比“阔”、比“美”、比“富”。
4.一味追“新”
青少年学生已有了一定的思维能力和独立的主张,能自主地对一些事情进行决策,又没有成年人较重的工作、生活压力。因此,有些学生一有机会就放开手脚、随心所欲地挥霍金钱,追求高消费,用金钱换取自己喜欢的东西,而新奇的服饰是最能引起他们注意的。有些学生甚至到了“不奇不爱,无奇不买”的地步,走上了追求怪异服饰的歧途。
5.盲目求“异”
这里的“异”有双重含义,一是指标新立异的“异”,二是指异性同龄人。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他们开始对异性同龄人产生兴趣和好奇,对“爱情”充满憧憬和渴望,在面对自己喜欢的异性时,他们在口头上不敢表达,但常希望通过“美好的装扮”来展示自己的魅力。于是,有的学生在穿着上选择了“奇装异服”,希望自己能够引起异性同学的注意,这是其不成熟心理和幼稚行为的表现。
二、学生不良着装带来的危害
学生如果没有形成正确的服饰观、审美观,而是盲目地追逐潮流,就会对人、对己、对家庭、对社会造成诸多危害,使校园风气受到污染。
1.分散注意力,耽误学业。
学生如果在穿衣打扮上想得多了,在学习方面就会放松,甚至会因此耽误学业。从学生穿着“奇装异服”的目的来看,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哗众取宠,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希望自己的穿着得到大家的认同与赞美,希望能很快融入时尚潮流之中。抱有这样一种浮躁的心态,又怎能搞好学习呢?学生把时间、精力用在“爱美”、“扮美”上,上课走神儿,下课逛商场,学习必然会受到负面影响。
2.额外开支,加重家庭负担
学生是一个纯粹的“消费群体”,没有独立的经济能力,衣食住行、日常花销完全依赖父母。有些学生家庭条件并不好,但为了不被人“瞧不起”,便不顾“家情”及父母的收入状况,想尽办法向父母要钱购买自己所“钟爱”的“时尚装”(很多情况下,并不是真的`喜欢这些衣服,而是单纯为了模仿和攀比),增加父母的额外经济负担。这是一种缺乏责任感的表现,是虚荣心理在作祟。
3.顾“外”失“内”,道德滑坡
培根说:“人一旦过于追求外在美,往往就放弃了内在美。”有许多学生为了得到想要的衣服,想方设法掏空父母的钱包,或是见别人穿得“漂亮”了就妒之、恨之。更有甚者,由于经济不支却又盲目赶时髦,于是铤而走险,采取不正当的手段,骗取、偷窃家人或其他人的财物,铸成大错。
4.诸多不便,影响健康
学生正处于长身体的关键时期,但有些衣服,如紧身衣、低腰裤等“时尚装”,往往不适合学生穿着。衣服过紧,束缚身体,从而影响了正常的生长发育。有些学生不穿校服,而穿着长款、阔腿型的裤装或无领、无袖的短上衣等,在上下楼梯、做实验、上体育课时,极易发生缠绊、摔倒、划破、烫伤等事故。
三、引导对策:让学生的着装不“越位”
学生在心理、生理等方面均未发展、发育成熟,是一个易受不良风气影响、易被时尚潮流左右的特殊群体。为此,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健康的着装习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服饰观、审美观。
1.统一着装,规范着装行为。
统一着装,有利于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学生会感到,他不仅仅是他自己,而是代表着集体的形象,是集体中不可缺少的一员,因此,要时刻规范自己的言行。这样,就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促进了其集体主义观念的形成。统一着装,还有利于培养学生朴素节俭的美德。学生统一穿着“朴素、大方、价廉、实惠”的校服,大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感到每个成员之间的平等、协调,这样可以防止学生之间相互攀比,有利于抑止学生着装上的两级分化,有利于学生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美德的培养和形成。实践证明,统一着装是规范学生着装行为的最佳选择。
2.率先垂范,班主任要做榜样
班主任是育人工作的主要实施者,也是与学生来往最密切的教师,很多学生都把班主任当作自己崇拜的对象,因而会自觉不自觉地以班主任作为榜样,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因此,班主任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避免因自身的不良言行而对学生造成恶劣影响。班主任要求学生不穿“奇装异服”,自己在穿着打扮上就必须符合教师的身份;要时刻记住自己是学生的榜样,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是每一位班主任最起码的行为准则。
3.沟通教育,提高审美水平
学生的穿着应当朴素大方,文雅整洁,在学校乃至公共场所切不可追求“奇装异服”,盲目标新立异。要强调的是,规范和指导学生的着装行为,并不意味着否定学生的爱美之心,更不是抹杀学生的审美自觉性和个性化穿着。教师要多与学生沟通,可以定期举办学生形象展示活动,培养和提高学生发现美、认识美、表现美的能力。引导学生正确辨别“美”和“丑”,正确认识“时尚”与“流行”,自觉规避不良社会风潮的负面影响,让学生自觉、主动地改变与年龄、身份不符的着装风格。教师要让学生懂得,服饰美只有在心灵美的映射下才能发出同样绚烂的光芒。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追求服饰美的同时,更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陶冶高雅的情操,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追求外在美与心灵美的高度统一。
4.重视潜移默化的影响,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
学生的着装行为与其家庭教育、家庭生活息息相关。有些学生家长自己就在服饰上“追新求异”,家庭成员之间交谈的话题也总是围绕着时尚潮流展开,这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孩子的服饰观、审美观甚至人生观、价值观。一个人的审美取向和着装习惯受到家庭的深刻影响,人一旦养成不良的审美取向和着装习惯,就会严重损害自身的气质,降低自身的品位。因此,学生家长应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的着装习惯加以引导、培养,使之形成健康的服饰观和审美观。同时,在与孩子交谈的过程中应慎选话题,不要让孩子把注意力集中在如何追赶潮流上。另外,教师应与学生家长多沟通,多交流,共同探讨、解决学生的“奇装异服”问题。
学生穿着“奇装异服”的现象,不仅涉及服饰观、审美观,更是关乎学生心理健康、道德成长和人格发展的问题,理应引起广大教师及学生家长的密切关注。
失眠是怎么回事儿
经常失眠多梦、烦躁易怒是当代职场人的典型写照。关于什么是失眠这个心理问答,心理咨询中心专家为大家做了解读。希望对我们了解失眠以及怎样解决失眠有所帮助。
失眠怎么回事?
失眠通常指患者对睡眠时间或质量不满足并影响白天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就目前所知,产生失眠的原因有很多,如某种睡眠障碍、躯体疾病情感因素、生活方式(过多饮用咖啡和茶叶)以及环境因素(噪声拥挤或污染)等等。
生活方式 由于生活方式引起睡眠问题也很常见,如一些上班族加班过程中为了提神,过度引用咖啡和茶叶,晚间喝酒聚会,吸烟过多,睡觉之前做过多的体力活动,睡觉起床时间不规律等等。
身体原因 躯体疾病和服用药物可以影响睡眠,如消化不良、头痛、背痛、关节炎、心脏病、糖尿病、哮喘、鼻窦炎、溃疡病或服用某些影响中枢神经的药物。
精神原因 压力很大、过度忧虑紧张或焦虑悲伤或抑郁生气容易出现睡眠问题。精神所致的睡眠障碍是失眠怎么回事的主要原因之一。
环境因素 吵闹的睡眠环境、过于明亮、污染、过度拥挤等。
个人心理求解
学生问题:大学生心理求解:我现在是一名大一的学生,我喜欢过着平静的生活,平凡的日子,对未来一点没追求,难道我就是传说中的胸无大志?困惑迷茫中,特向各位大虾求助,谢谢!
咨询师回答:何谓追求?何谓胸无大志?这无非就是观点差异而已。过平静的日子,平凡的生活,难道就没有追求吗?我不这么认为!其实人生最难的就是可以平平静静,不可能没有波澜。我的人生目标与你差不多,老婆孩子热炕头,生病有钱治,平时的钱够花就行。这样快快乐乐的过一生难道不是最完美的人生吗?有个疼爱自己的妻子,有个调皮捣蛋的孩子,有个平静美满的人生。这一辈子足矣!追求,无非就是为了某个目标而奋斗。我们为了平静的生活而奋斗,难道就不是追求了吗?胸无大志。有句话说得好,人们都想做人上人,那么谁来在下面?我觉得很经典,不错,为了一个所谓的“人上人”让自己辛苦一辈子,到头来可以享受的时候却发现自己早已年华已逝,这难道不是人生中最大的悲哀吗?所以,不要再迷茫,为了平静的生活,好好学习争取一份好的工作。
什么是罗密欧与茱丽叶效应?
我们可能都看过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罗米欧与朱丽叶》,戏剧中描写了罗米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悲剧,他们爱对方爱的很深,但由于两家是仇人,他们的感情遭到所有家庭成员的反对。然而,他们并没有因为家庭的阻挠而分手,而是意志坚定的继续坚持他们的爱情,最终双双殉情而死也没有向家人妥协。
其实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能见到这种现象,家庭的阻挠和干涉并不能减弱恋人之间的爱情,他们受到干涉后反而感情更加稳定,爱的更深。父母的干涉越多,反对越强烈,恋人们相爱就越深,这种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为“罗米欧与朱丽叶效应”。
对于这个心理问答,心理学家作出一下解释:这是因为人们都有一种自主的需要,都希望自己能够独立自主,而不愿意自己是被人控制的傀儡,一旦别人越厨代庖,代替自己做出选择,并将这种选择强加于自己时,就会感到自己的主权受到了威胁,从而产生一种心理抗拒,排斥自己被迫选择的事物,同时更加喜欢自己被迫失去的事物,正是这种心理机制导致了罗米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故事一代代地不断上演。
心理咨询专家称,越是难以得到的东西,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越高,价值越大,对人们越有吸引力,轻易得到的东西或者已经得到的东西,其价值往往会被人所忽视。
某中学初一年级的两位学生由于相互吸引而走到了一起,一开始,老师和家长都竭尽全力干涉,然而,这种干涉反而为两个孩子增加了共同语言,他们更加接近,俨然一对棒打不散的鸳鸯。
后来,校长改变了策略,他将孩子和老师都叫去,没有批评孩子们,反而说老师误会了他们,把纯洁的感情玷污了。过后,这两个孩子还是照样来往,但是没过多久,他们就因为缺乏共同点而渐渐疏远,最终由于发现对方与自己理想中的王子和公主相差太远而分道扬镳。
什么是习得性无助实验
关于什么是习得性无助效应这个心理问答中,奥弗米尔和西里格曼很早就有发现,后来在动物和人类研究中被广泛探讨。简单地说,很多实验表明,经过训练,狗可以越过屏障或从事其他的行为来逃避实验者对它的电击。但是,如果狗以前受到不可预期(不知道什么时候到来)且不可控制的电击(如电击的中断与否不依赖于狗的行为),即使狗后来有机会逃离电击时,它们也会无力逃离。而且,这时的狗还表现出其他方面的缺陷,如感到沮丧和压抑,主动性降低等等。
狗之所以表现出这种状况,是由于在实验的早期学到了一种无助感。也就是说,它们认识到自己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法逃离电击的命运,每次实验,电击终止都是掌控在实验者手中的,而狗会认识到自己没有能力改变这种外界的控制,从而学到了一种无助感。
人如果产生了习得性无助,就成为了一种深深的绝望和悲哀。因此,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应把自己的眼光在开阔一点,看到事件背后的真正的决定因素,不要使我们自己陷入绝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