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从古至今一直在家庭中存在着,只是每个家庭条件不同,实施的方法也不同而已。父母的教育方式一直影响着长期以来的重要研究课题——个性的发展。研究者们通过各种方法研究这一问题——观察、问卷、实验、相关分析——他们的发现往往受到媒体的关注,从而广为读书人所知。暂且抛开已成为时尚的父母教育方式风潮不谈,我们在此简单地陈列出几个久经考验的发现成果。
然而,千万要记住的是,基因倾向和外在影响对性格的发育均可构成重大影响,列于此处的父母行为与孩子性格之间的联系仅为相关关系,且不是铁定的。
纪律约束
施加权威(威胁与惩罚)和宣称不再爱孩子是外部控制形式,此举也许能收到服从的效果,但只在父母眼皮底下或其采取制裁措施之时。但通过诱导而进行的纪律约束(解释某种行为为何错误,他又是如何违反原则及对他人产生何种感觉等)可以引导孩子吸收父母的价值观,并使之成为他或她的标准的一部分,从而形成自我控制。
养育孩子的方式
权威(独断式)父母的孩子往往不善交际,缺少活力,社交能力平平,常抱有偏见,如果是男孩子,则认知技术低劣。父母如果比较宽容,孩子就会更有活力,积极向上,但社交和认知能力较差(就认知能力而言,男孩子尤差)。如果父母威严(管理严格,但较为民主),其孩子往往具有自制力,比较独立,友善,社交和认知能力也不错。
榜样
父母常常是孩子行为和性格特质的榜样。进取型父母总是培养出进取心强的孩子,性格温和的父母则培养出性格温和的孩子。如果父母口是心非,言行不一,孩子就会模仿他们的行为,对他们的教导也置之不理。孩子们尤其喜欢模仿善于教育且性格坚强的父母,不爱模仿冷漠且软弱的父母。
长幼相互作用
父母如果经常与孩子谈话,孩子会养成更好的口头表达及社交能力,如果不经常谈话,孩子则反之。如果父母常跟孩子一道玩,孩子则往往得到其他孩子的认同,也善于识别并诠释其他孩子的情绪和情感。父母和孩子相互作用的.方式可成为孩子处理其他关系的参考。
性别—角色行为
虽然男孩与女孩之间的行为差异大多有生物学基础,但是很多性别类型行为是从父母那里学来的。这种行为方式从出生时便开始形成,因为父母总是无意识地对男婴和女婴做出不同的反应,甚至直接告诉他或她应该如何等。更为重要的是,婴儿往往与同一性别的父母认同,并以其角色为模版。。大男子主义的男人往往培养出大男子主义的男孩,爱招蜂引蝶的女人往往培养出招惹是非的女儿,等等 。孩子甚至倾向于模仿同性别父母,而非异性别父母的一些非性别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