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大班孩子的家长或许已经开始考虑孩子升入小学的问题了。从幼儿园到小学,这是孩子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里程碑。面对即将升入小学的孩子,家长们充满了喜悦和担忧,喜悦的是孩子又长大了,担忧的是孩子是否能适应小学的生活。幼小衔接意味着什么?我们应该做哪些准备?国家非常重视幼小衔接,不论是教育部推出的“双减”政策还是“幼小衔接指导意见”,都强调要进行科学衔接,而这需要家庭和学校携手合作,教师有责任指导家庭做好入学准备工作。为此,小编特意准备了本期关于幼小衔接主题的推文,一起来看看吧!
一、幼小衔接的重要性
幼小衔接是幼儿园和小学两个教育阶段之间的平稳过渡,也是儿童成长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幼儿园阶段主要注重游戏和能力发展,而小学教育则主要侧重于正规课业和静态知识学习,这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需要孩子身心的适应和调整。
幼小衔接不当可能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对其未来的发展也不利。因此,科学地进行幼小衔接非常重要,它直接关系到幼儿能否成功过渡从幼儿园到小学,关系到幼儿的身心健康和终身发展。然而,目前存在一些幼小衔接不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问题,例如提前教育等现象,这与我们目前所倡导的以儿童发展为本、科学育人的价值观不一致。
为了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教育部于2021年4月发布了《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要求全面推进幼儿园和小学实施入学准备和适应教育,缓解衔接过渡的难度,帮助儿童顺利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为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的衔接工作指明了方向。此后,出台的‘双减’政策也明确提出了幼小衔接的相关要求。在接下来的幼小衔接工作中,家庭和学校的协同努力至关重要。
二、幼小衔接,“接”什么?
教育部去年颁布的《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明确指出,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是身心准备。例如:对入学抱有期待,情绪稳定,喜欢运动等。
其次是生活准备。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能够自理,参与劳动,增强安全防护能力等。
第三是社会准备。具备良好的交往合作能力,诚实守规矩,有任务意识等。
最后是学习准备。对知识充满好奇,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等。
三、幼小衔接,怎样准备?
身心准备
了解小学,培养积极的情绪体验
身心准备是指幼儿在心理和身体动作发展等方面做好相应的准备。这包括对小学生活充满期待、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喜欢运动和具备动作协调能力等。教师和家长应帮助孩子做以下准备:
1.建立对小学生活的期待
建议家长与孩子多谈论小学的事情,例如小学的学习生活是什么样的,与幼儿园有何不同,分享自己上学时的有趣经历等。还可以让孩子接触身边的小学生,帮助他们初步了解并建立积极的入学期待。请家长注意不要用负面的话语吓唬孩子,比如“你就等着老师来管你吧!”之类的话,以免让孩子对小学生活感到压力和抵触情绪。
2.提升情绪调控能力
建议家长帮助孩子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学会管理情绪。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注意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和亲密友好的亲子关系,让孩子也能受到积极情绪的影响。此外,有意识地培养孩子表达和调控情绪的能力,可以通过绘本故事、对话等方式引导孩子认识和应对自己的感受。
3.积极参与运动,提升动作协调能力
建议家长鼓励孩子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运动活动,根据幼儿的个体情况适当增加运动量和运动强度,提升动作协调能力,增强身体素质。此外,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锻炼孩子的精细动作能力,参与绘画、剪纸、折纸、撕纸、粘贴、拼图等活动,多动手并培养思考能力。
生活准备
培养自理能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生活准备是指幼儿需要在日常生活能力方面做好相应的准备。幼儿园阶段的生活准备涉及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卫生习惯、具备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安全防护意识,以及积极主动参与日常劳动。教师和家长可以采取以下方法来帮助孩子:
1.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
建议家长与幼儿园合作,调整作息时间,提醒幼儿早睡早起,并按时到幼儿园。同时,家长要以身作则,养成规律的作息习惯,对幼儿产生积极的影响。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主动洗手、避免在过强或过暗的环境中读写画,限制连续使用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的时间不超过15分钟,关注眼睛的健康等。
2.提升生活自理能力
建议家长引导幼儿学会独立管理个人生活,培养自我服务的能力。首先,可以通过语言提示等方式,帮助幼儿逐步学会根据自身需求喝水、上厕所,根据天气和活动需要适当增减衣物。其次,为孩子提供专用的个人物品存放设备或空间,引导幼儿独立分类整理衣物、图书、玩具、学习用品等。最后,引导幼儿逐步树立时间观念。家长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幼儿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感知时间,例如进行"1分钟挑战"游戏,了解10分钟内可以完成哪些事情,帮助他们学会按时作息,避免拖延。
3.加强安全防护意识
建议家长加强幼儿的安全教育,对校园、社区和交通安全等进行规范的讲解,提升幼儿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教师可以向家长推荐相关的教育资源,如绘本和视频等,以帮助家长与孩子一起学习和讨论。
4.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
建议家长鼓励幼儿参与适合他们能力的家务劳动,如摆放碗筷、整理餐桌、洗碗、扫地、扔垃圾等,并指导他们学习正确的方法。家长也要以身作则,分工合作完成家务劳动。同时,要注意引导幼儿尊重身边的劳动者,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
社会准备
在适应小学生活的团体环境之前,幼儿需要做好社交适应和自律的规则意识准备。
社交适应包括学习正确的交往方式,并尝试自己解决矛盾和冲突;学习理解时间的长短,合理规划课间生活;通过游戏活动,培养规则意识。
1.扩展幼儿的社交范围
成人需要意识到社会交往对幼儿身心发展的重要性,为孩子创造条件,支持他们学习社交技巧。家长可以经常带孩子出去玩或参加社区活动,让他们与不同年龄的伙伴和成人进行交往,认识新朋友,扩大交际圈。
2.培养规则意识和诚实守信品质
家长可以制定一些基本行为规范,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例如告诉孩子在别人讲话时要认真倾听,不要随意打断;外出时要按次序排队,不要插队等。同时,培养孩子诚实守信的品质。当他们展现出好行为时,要及时给予肯定;如果发现孩子说谎,要耐心了解原因并以正面引导方式解决。
3.培养任务意识和执行能力
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实际生活情况,有意识地给他们布置一些自律小任务。例如,早晨起床后让孩子自己叠被子,游戏后请他们自己整理玩具等。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要有耐心,注重方法,减少训斥,以鼓励的方式支持孩子,让他们体验到成就感,从而增加进步的动力。
4.培养热爱集体的情感
个人的发展离不开集体,当孩子进入小学时,他们也需要努力融入新的班级集体。建议家长平时多与孩子聊聊幼儿园班级的事情,培养他们初步的集体归属感。同时,有机会可以通过一起参观博物馆、科技馆等文化场所的方式,引导孩子感受家乡和祖国的繁荣美好,激发他们的热爱之情。
学习准备
激发兴趣,提高综合的学习能力
学习准备指的是幼儿在培养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等方面需要做好相应的准备,主要包括保护幼儿的好奇心,促使他们产生积极的学习兴趣,以及储备良好的学习能力。
1.保护孩子的好奇心
好奇心和善于提问是非常重要的学习品质。家长切勿对此感到不耐烦,应当保护孩子的好奇心,接纳并鼓励他们对新事物的观察、思考和探索,及时回答他们的问题。同时,为幼儿提供充足的时间和丰富的材料,支持他们持续深入地寻找问题的答案。
2.激发积极的学习动力
在日常生活中,不妨给幼儿提供更多接触社会和自然的机会,让他们在真实的情境中培养听与说、阅读与反馈、理解与实践的能力。例如,引导孩子做一些写前准备,在观察、口述、涂画等活动中学习汉字的构造,或尝试用已学过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等。
3.培养良好的学习素养
专注力、独立思考能力和计划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学习能力。到了大班下学期,家长可以有意识地为孩子增加一些需要专注力和坚持性才能完成的游戏和活动,比如拼图、迷宫、积木游戏,或者阅读、绘画等。此外,为孩子提供充足的机会来考虑、讨论和组织阐述自己的观点,支持他们独立思考能力的发展。同时,引导孩子有计划地完成任务,鼓励他们自己制定一些活动计划,例如尝试安排周末的活动或制定日程安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