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源于我2017年6月做志愿者老师时带六年级毕业班最后一次测试给家长做的反馈,在此摘抄一些对于不同题型,孩子做的情况及反思)
先从卷子的整体难度说起吧,说实话,这一期的新街口学生,他们的学习水平,(也许是年级高的缘故)远高于上一期的新街口学生。当然,更重要的,还是孩子们的学习态度在打动着我。尽管我只活跃在3月和4月初,但是带他们的每一次音标课,每一次语法课,PPT的排版和作业的布置都要花费数个小时,这些工作,那时简直是自动循环在了我的脑海。我是个严格的老师,他们没做作业,我也生气过,他们纪律不好,我也说过,以至于有一次孩子们一道三单题都没做,我生气地,潦草地说完该讲的知识点就淡然离场了。当然,那也是我最后一节给他们上的课,一开始,这个卷子的难度设定在了一个非常高的水平。(坦白说我也有点孩子气,不过感谢几个月的隔离时光让我恢复),直到我的同事开导我:他们最后考的差劲,你不一样不高兴?到底不还是放不下他们?我一开始并没在乎,直到5月左右,重新出一份试卷的念头便再也按捺不住了。那么问题就来了,最后的这两课,我作为一个热爱英语,一个英语专业的本科生,也是他们的老师,我该给他们最后一些什么呢?
我想,我能给他们的,是一个与众不同的角度,是一个非凡的角度,当然,还有中学的一些套路。
先从听力试题开始说起吧,这四个题的听力材料来源于听力初级教程和语音学教程两本书。不过我对于题目形式进行了很大程度地简化,听力的过程,更多的,是在感受说话的人的语音、语调的变化。这种变化往往会更吸引孩子的兴趣和注意,我在我使用的教材中,就发现了几段让我觉得蛮有意思的片段,于是就截取下来。最后语音学的单词选择,是我送孩子们的,从平均分来看(9.8分/10分),也确实是做到了。打开我的听力材料,你会发现,每道题前面都有一段(我认为)优美的音乐片段(不知道能否让孩子静心审题),每段听力材料,不同于孩子小学的教材中单一的对话,而掺杂了争执的那种激烈、为了可能发生战争而屯粮的那种可笑而幽默、等人的焦急、谈以往有趣的经历的那种畅快的感情元素。“听”是捕捉信息的重要手段,我们总是重视以阅读来培养孩子的读取信息能力,为何“听”不能成为这其中之一呢?此外,无论英语,你学到什么水平(除非在海外久居),对于他人的非话语语言(比如语调)的理解,很大程度上也能决定了你理解的准确度。这里我想强调的是:不必都听懂,但重在感受,用心感受。
以下是听力部分的成绩情况图。难度系数0.66(平均分66/100),这意味着孩子得到了大多数分数,但还是有一些迷惑的。不过这没关系,因为孩子的成长路还很长。唯一让人担心的,是孩子的“书写”能力。可以看到,听力中的填空题是第二题,7分,平均分却只有2分,标准差是2.36,这意味着,孩子们之间的差异略大。有的孩子得到了6分,而有的孩子,0分。听力填空是中考、高考英语非常偏爱的题目类型,在这部分出问题的孩子,家长您一定要注意了,在初中的期中、期末考试中,因为这块失分,实在可惜。
接下来是语音与语法部分的情况反馈。 本部分的各大题和总分情况如下图所示,最高分29.5分,最低分9分,平均分22.57分,难度系数0.56(难于听力),标准差6.388(分化程度大于听力)。这部分的送分区域是音标和单词对应,试卷已经给出单词的拼写,要求学生2选1,选对,抄写对即可。但是有的孩子抄都抄错了,白来的分没有了,这也导致了本部分难度系数过低的水分原因。 疑问句这道大题是初一的经典题型,一般疑问句主要考察转换,核心是要求学生抓住助动词,本次特殊疑问句的出题形式比较新颖,给图片自己提问题。(我想看到孩子的想法)尽管此题的平均分高于一般疑问句,还是要说,很多孩子的语法存在着一些错误,例如一句话出现两个谓语动词,或者语序混乱……因此句式的问题,说明了孩子本学期对于疑问句的掌握欠佳。 单选是中学阶段乃至大学阶段英语试题的必备题型,具体细节请家长参阅答案。 我对于语音与语法的创新题目是语义选择和句法学部分。在这里,我想强调的是,语法和语义是密不可分的,有时候,尽管语法对,但语义却不一定能尽如人意,在小学提前让孩子们接触这种题型,有这样的思考,我觉得是一件好事。在小学课本中,我还没有见到类似的学习安排。实际上,语义学直到北师大版的高中必修阶段才模糊地出现了一点影子。语感固然重要,但是,我还是觉得,如果能在中学,一个理性思维逐渐形成的阶段,给孩子或多或少给予语义学这方面的接触,对于他们理解的扎实程度,是有好处的。
句法学,一个研究生阶段才得以接触的学科,为什么我居然下放到了小学?其实并非如此。真正的句法学是形式科学,它探究的是人类语言的I系统,有数不清的树状图、甚至牵扯到计算机科学的一些内容……显然我不会将如此深奥的内容释放出来。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从小学,到中学,再到高中,孩子们教材中所出现的句子,实际上都在不断地膨胀。至于,它们是在哪里膨胀的,为什么可以膨胀,有何规律可循,如果缺少一套系统的梳理和引导,让英语学习者去做这件事情,显然难于登天。孩子们或许已经知道如何将一个一般疑问句转换成肯定句、否定句,那么,一个简单句是如何变成并列句的?一个并列句是如何转化成从句的?一个从句是如何拥有若干附属从句的?背语法、背3a、背高中语法,读文章背文章似乎可以从语感的角度化解一些理解的障碍。但是,我们的英语教育始终没有一个体系,或者说,缺少一种指导,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认清楚这些不断进行着的,微小的变化。我知道,这对于6年级的毕业班来讲,还太过于艰深,因此我前面附了一页多的讲解,并只给此题4分。我希望孩子能静下心来阅读,就像是我又给他们上了一课,中高考的D篇,有不少看似几行企图让人读的喘不过气的句子,无非是膨胀了几个定语,串了几个非谓语结构,然后把无数孩子置身于迷惘之中,痛苦地纠结某个题是A还是B……如果我们从小学就树立起并列连词断句的意识,of做后置定语的意识,那么,巩固到高三那一年,再维多利亚式的句式,又能如何呢?
句法学第二小题的原文来自于Nasa关于接近木星的描述。这是一幅很有趣的图,很多学生考试那天说那是长江,或者是黄河,然而正如文字所述,那图像有一丝浪漫主义抽象的风格,这种风格,却是木星,一个充满风暴,远大于地球的异界的远观图景。如果学生读懂了那句话,便可能联想到刚才做特殊疑问句所看到的那一张图。这种神奇,只有掌握了英语,才能感受得到它的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