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在线教育如火如荼,已经成为颇具规模的新业态。数据显示,我国在线教育行业用户规模从2016年的1.04亿增长到2020年的4.23亿,市场规模从2016年的2218亿扩大到2020年的5000亿元。在线教育满足了巨大的市场需求,使中小学生感受到“互联网+”带来的教育红利。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在线教育人掉进钱眼里,教育情怀尽失,致使在线教育乱象丛生:师资良莠不齐,以次充好;合同造假,价格虚高;资金链断裂就跑路,消费者维权无门;“夹带”广告,诱骗消费;以“超前教育”等违规行为吸引家长;涉嫌泄露用户隐私,危及数据安全……如此乱象,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影响了在线教育的诚信度,如不有效治理,在线教育必然走进死胡同。
健康的市场是若干市场要素和谐运转的结果。在线教育乱象丛生,是在线教育这个市场主体惹的祸,也与在线教育其它市场要素不充分有很大关系。遏制在线教育乱象,不光要“头痛医头”,还要“头痛医脚”,综合治理。
进一步校正教育评价指挥棒。地方各级政府尤其是市级政府,要走出“唯升学”的教育评价误区,建立全面、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质量评价监测体系,引领市域、区域转变教育政绩观和质量观,激励学生树立全面发展的成才观,引导学校、教师树立立德树人培养观,引导家长和社会形成五育并举的人才观。在这样的背景下,在线教育才能逐步摆脱“唯分数”“唯考试”办学定位的裹挟, 走出“搅局者”“抢戏者”角色误区,走上满足中小学生差异化、个性化发展需求之路,成为线下中小学教育的建设性“伙伴”。
祛除家长在线教育“增分迷信”。在线教育市场井喷,与购买方——家长的“追分”需求关系很大。教育焦虑之下,一些教育常识缺失又没有时间陪伴孩子的家长很容易接受在线教育的虚假宣传,不加甄别就“跟风”给孩子购买在线教育课,进而陷入“唯分数”不能自拔,形成在线教育依赖和迷信。教育孩子,要看“分”,更要讲“人”。为此,广大家长要补习教育常识,树立正确的育儿观,学会甄别教育服务,摆脱“唯分数”“唯考试”束缚,祛除在线教育“增分迷信”,根据孩子兴趣等实际需求,恰当选择在线教育,让孩子在相对宽松的环境下健康成长。
强化中小学教育“补”的功能。线下中小学教育是在线教育的重要“伙伴”,是基础教育的主力军和有生力量。关注差异、照顾个性、面向全体、全面发展,是中小学教育的应有之义。但就当前来看,中小学校特别是公立学校,应对差异性、个性化的办法不多,因材施教没有完全落实。这在客观上增加了在线教育的市场份额,诱发了在线教育的心理膨胀,助长了在线教育的发展乱象。
基于此,止“乱”制“爆”降“温”,确保在线教育健康发展,使之成为教育生态当中的“建设者”而非“搅局者”,须进一步完善中小学教育的基础功能,特别要强化“补”的功能,提升中小学教育服务的针对性、有效性。走出课改纷争,树立全面发展理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面向全体因材施教,成全不同类型的学生,是中小学校的现实选项。
加大管理力度,给在线教育套上“缰绳”。国家应加强服务在线教育健康发展的法律法规建设,健全与网络安全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相配套的在线教育法律法规体系。在有关法律法规的框架下,市场监管部门要控制在线教育市场份额总量,规范广告投入,严格市场行为监管;物价部门要准确核定在线教育服务价格,规范收费公示及退费管理;教育行政部门应对在线教育的师资、教育目标、教学时长、质量保障等进行审定监管,强力“打假”“治超”;网信、公安等有关部门要在网络安全、知识产权保护、用户信息安全等方面进行规范、管理。
总之,引导在线教育加强行业自律的同时,还要不断优化对在线教育的管理与服务,在线教育才能实现由“生意人”到“教育人”的角色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