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教育部官网发布了《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第5096号(教育类457号)提案答复的函》(以下简称《答复》)。针对政协委员提出的“设立专项资金支持高校毕业生新经济就业创业”的建议,教育部回应称:“考虑到中央财政已通过就业补助资金等相关资金对就业创业工作给予支持,由各地结合实际用于创业培训补贴、求职创业补贴、对创业孵化基地给予奖补等就业创业各项补贴,所提的资金支持事项已在现有政策中有所体现,考虑到促进就业的公平性,不宜再设立专项资金。”
从长远来看,配套创业培训补贴、求职创业补贴、对创业孵化基地给予奖补等方式,具有一定的阶段性。或者说,这些手段只是权宜之计,而非治本之策。要想促进大学生创业进而提高创业成功率和质量,使“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行稳致远,还需做好创业教育这篇大文章。
有调查显示,在选择自主创业的大学毕业生中,创业成功率只有2%左右。如果考虑到创业的长期性和成功的滞后性,这一比率可能会有所提高,但不会太高。大学生创业成功不高,可能与创业资金缺乏有关,也可能与创业经验不足、创业培训指导不到位有关。但是,在笔者看来,这些都不是关键问题,问题的关键在于,创业理念、创业思维、创业精神等播种的太晚,很多学生到了大学阶段才接触到创业这一概念。
要进一步提高高校毕业生创业成功率和创业质量,单靠大学期间的创业教育远远不够。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从某种程度上讲,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和质量或许还受制于中小学阶段。为此,要把创业教育的关口前移,在中小学教育阶段探索创业教育,通过潜移默化的形式将创业理念光播种于学生的心田。
在笔者看来,广义来说,创业就是依靠自身劳动创造财富,实现人生价值。从这个角度来说,三百六十行,行行皆可创,不管是领导、老板,还是职工、职员,都有创业空间。而狭义的创业则专指依靠个体的打拼开办公司、企业乃等。通俗地说,就是自谋职业。
在现实中,一些人并不看好创业,而是片面追求体制内的安稳,这也说明创业教育仍有很大空间。令人欣慰的是,近年来,大学生群体中愿意创业的人数在增多。《2019中国大学生创业报告》年度报告显示,2019年超过25%的在校大学生有较强的创业意愿。相较于2016年,提高了5个百分点。但是,想不想是一回事,成不成又是另一回事。创业意愿较强,并不必然意味着创业的成功。给了钱、给了地、给了房,也不一定能够创业成功。如果创业思维不健全、创业理念不先进、创业精神不强大,单靠大学毕业前的临门一脚,恐难令人满意。
因此,在创业培训补贴、求职创业补贴、对创业孵化基地给予奖补等政策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探索大中小学创业教育一体化之道,抓早抓小。把创业理念、创业思维、创业精神植入每一颗幼小的心田,若干年之后,创业的森林才有可能会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