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四川省多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实施意见》,将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正式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意见指出,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意见要求四川各中小学结合当地实际,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明确研学旅行的意义、时间、内容、行程等安排,并提前告知师生和家长。(12月12日新华网)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古人游历大江南北,走访名山大川,与天地对话,与圣贤遗迹共鸣,在自然与生活中,丰富自己的人生经历,完善自己的精神世界。当下的研学旅行,就是让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生活、走进自然、走进广阔无边的大社会,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行走,增长见识、丰富体验、完善人格、提升素质。这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指向,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重要途径与措施。
前不久,教育部出台了《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要求中小学校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列入必修课程,与学科课程并列设置,并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组织管理与实施要求提出了明确规定,为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明了方向。研学旅行是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表现形式,是将综合实践活动具体化、明晰化、显性化。站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角度审视与理解,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研学旅行课程的意义,以便严格地落实,全面地实施。
在中小学校深入推进研学旅行课程,必须准确定位课程价值,避免将研学旅行课程等同于学生的游山玩水。学校在组织实施过程中,不能只重旅行,而忽视研学,要把活动的重点放在研学之上。从课程的目标、课程的安排、课程的组织、课程的实施、课程的评价等多个方面,做到精心设计、全面预设,积极引导学生面向完整的生活世界,学会与自然接触,与社会相融入,让学生在研学活动过程中,获得自我、社会、自然的真实体验,建立学习与生活的有机联系,以更宏观的视角、更广阔的思维看待人生,看待生活世界。
将研学旅行放在研学之上,应充分挖掘地方教育资源。研学旅行,必然需要大量的经费支持,这对于很多学校,特别是规模较小的农村学校来说还存在着一定的压力,以至于这些学校会通过种种理由推脱与逃避,将经费不足作为不实施、不组织、不开展的借口。实质上,研学旅行并不一定非得跋山涉水、远离家乡、飞跃大江南北,研学只是一种形式,旨在通过这样的形式,打开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对自然与生活保持感知,打开学生精神世界与外界相通的渠道。千里之遥的名山大川、先贤古迹,固然有丰富的课程资源,家门口的风景其实同样精彩,关键看学校如何挖掘、如何发现、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的教育价值。
研学的效果直接取决于教育的效果,中小学生开展研学旅行活动,是通过综合实践的方式,增心智、长见识、提能力,这样的学习方式对于中小学生而言是全新的,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展,让学生知道在旅行过程中学什么、如何学,并通过有效方式呈现自己的学习成果。真正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研有所学、研有所得、研有所获,确保研学旅行活动取得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