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全国多地开展的“护苗2020”专项行动中,以《米小圈》为代表的部分畅销儿童读物因被列为不良出版物而遭遇下架。理由是书里含有“给老师同学起外号”等内容,对孩子的影响不好。部分家长认为,下架有些矫枉过正。
看到这个报道后,笔者想到了一个故事。有一个和奶奶相依为命的残疾学生,上学时很多学生欺负他,学他走路的样子,残疾学生很伤心。奶奶很睿智地告诉残疾学生,他们学你,是因为他们关注你,而不是伤害。残疾学生觉得奶奶说的对,也慢慢变得阳光了。其他学生看到他的变化,也就不再欺负他了。另一个残疾学生,老师看他可怜,事事照顾。有学生欺负他,老师和家长都会严厉批评。大家都对这个残疾学生事事谦让,把他作为特殊一员对待,导致他再也不愿意来学校读书了。两个残疾孩子的命运完全不同,源于面对同样事情的不同处理方式。
评判童书质量好坏,要看故事情节是否积极向上,文字是否优美,内容是否贴近孩子的生活。只要大方向不存在问题,没有必要在细节上吹毛求疵。家长不要过分担心童书中的某些坏习惯、坏行为会被孩子模仿,部分粗俗的语言也许是表达的需要,如果全部删除会让故事变得干瘪。
看到这些语言和习惯就恐惧,是对孩子的不信任。有些粗俗表达,孩子也许根本没有在意,他们会被主人公的优秀品质所吸引。父母能够看到,只是因为他们认为孩子很容易被这种有害内容影响,总是想着为孩子遮风避雨,把所有不利因素都排除在外。然而,家长不可能一直为孩子遮风挡雨,害怕孩子看到不良行为和粗俗表达,就好比害怕孩子呼吸到有害气体。正常的健康生活,是在自由呼吸的过程中,自主过滤掉有害气体,而不是时刻拿着仪器过滤所有的有害气体。
与其让孩子远离这些所谓的有害书籍,不如教会孩子如何鉴别;与其大量剔除“问题”书籍,不如教会孩子自我保护的方法,让孩子学会在良莠不齐的书籍中,择其善者而从之。任何人都不会被保护一辈子,学会面对负面的东西,学会面对各种挫折,是每个孩子成长的必备功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