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带着一副贱相,真的是伤风败德。”“我不要脸,还给我的父母丢脸,更给我的祖宗蒙羞。”近日,一名女孩在“女德班”的演讲视频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现代女性要守妇道,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女子点外卖、不刷碗就是不守妇道;换男友会烂手脚……2014年至今,“女德班”多次以雷人的方式进入公众视野。
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需要,是培养走向世界的中国人的时代选择,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让青少年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道德素质和人文素养,还能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习惯,从而净化社会风气。
但是,传统文化有优秀和糟粕之分,如果不加选择地全盘接受,或者把糟粕当作精华,用不科学的封建伦理要求今天的年轻人,无异于“开倒车”。媒体报道中的“女德班”宣扬的内容,是对传统文化的肆意歪曲,是反文明、反道德、反科学的。让青少年接受这样的传统文化教育,就像是在给他们吸食精神鸦片,不仅毫无营养,而且会毒害其身心。
针对社会上传统文化教育的混乱局面,结合有关专家的观点,笔者认为,有关部门要解决好以下四个问题:
一要解决“教什么”的问题。传统文化包罗万象,浩如烟海,哪些内容适合当代青少年,需要学校和相关培训机构慎重选择。教育法第六条规定,教育应当坚持立德树人,对受教育者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增强受教育者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女德班”讲授的内容,不仅没有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还宣扬封建糟粕,违背了法律规定。
无论是学校还是社会培训机构,都要以2014年教育部颁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为指针,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从爱国、处世、修身三个层次,精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内容,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人格修养教育。学校和社会培训机构编写的传统文化教材、形成的教学计划,要上报教育主管部门审查。不符合《纲要》要求的,或者以教材为幌子,教非所学,故意宣扬封建糟粕的,有关部门要及时制止。
同时,有关部门要引导公众正确认识传统文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抵制封建糟粕,防范“精神传销”。利用各种媒体传播国学教育知识,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对待历史文化,正本清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国学教育服务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
二要解决“谁来教”的问题。目前,社会对国学培训教师没有资质要求,相当比例的国学教师没有教师资格证,文化水平较低,教学质量无法保证。对此,各地教育主管部门要严把教师资格认定关,明确国学培训机构和培训人员的任职资质,保证传统文化教育的质量。
传统文化教育需要大批品德高尚、热爱传统文化、有较高文化修养且有良好鉴别能力的优秀教师。从事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师,不能从“江湖卖艺”群体中产生,也不能随便指定其他学科教师担任,需要高校、师资培训机构和教育部门进行专门培训和资格认证。师范类高校要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专业建设,教师培训机构要定期开展传统文化教师培训,使其明确该学科的教育目标和任务,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
同时,要加强师德教育,建立警示制度,强化对传统文化教师的动态管理。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培训机构,从事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师都要严格执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严于律已,不以传统文化为噱头,更不能曲解传统文化。发现此类现象,教育部门要予以警告,情节严重者,取消教师资格。
三要解决“怎样教”的问题。传统文化教育不是对学生进行生吞活剥式的灌输,不是以表演为目的的行为艺术,也不是混淆学生视听的街头把戏,而是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通过情感体验的方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和熏陶。组织学生当众为父母洗脚或者给父母下跪,这不是教育,是在表演和作秀。有些传统文化教师信口开河,以煽情为能事,抓住一点,不及其余,难以发挥文化的感染作用。
在中小学阶段,传统文化教育不宜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进行讲授,应当有机渗透于各学科教学和学校组织的各类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科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包含的传统文化因素,找准与学科知识的结合点,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地渗透。比如,书法、戏剧、民俗等课程,要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打通传统和现代联结的通道,让学生活用传统文化,提高人文素养。
四要解决“如何监管”的问题。据媒体报道,抚顺市传统文化研究会不是第一次因为开办“女德班”被查处。2017年,该研究会创办的抚顺市传统文化教育学校就被教育局责令停办。对此,有专家建议,从修改法律、加大执法力度、规范国学教育制度等多个方面入手,形成打击“女德”这类“伪国学”的合力,从根本上铲除这类机构生存的土壤。在执法层面,为避免各部门推诿扯皮,“国学”教育培训涉及的教育规划、市场监督、物价等多个部门应联合执法,依照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义务教育法,整顿各类超越办学范围、以国学教育之名行违法牟利之实的办学机构。
社会培训机构中出现的不恰当教学内容,在实际监管中并不容易发现,单从这些组织上报的课程名称来看,并没有实质性问题,而实际授课中老师真正讲授的内容又无法监管。破解这一难题,监管部门要多听听社会以及学生和家长的反映,实地考察培训机构的教学。对于存在问题的社会培训机构,监管部门不能坐视不管,该整改的限期整改,该停办的停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