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高考语文试卷的作文题共11道,多道题目与疫情相关。由疫情引发的对个体与群体关系、全球化、人类命运共同体、职业情怀等各方面的思考,均体现在命题中。
例如,全国新高考Ⅰ卷作文题“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选取中国抗疫行动中最具代表性的场景和特定的视角,提出写作任务;天津卷的“中国面孔”,则聚焦疫情下的医务工作者等人物;全国Ⅱ卷作文题“携手世界,共创未来”,引导学生从相互支持、团结合作入手,思考人类的危机应对之道,体会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前瞻性。
高考语文命题组专家表示,今年的高考作文试题以材料作文为主,命题把握时代脉搏,紧贴时代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应用写作能力考查。引导当代青年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拓宽国际视野、培养奋斗精神。
近年来,各地高考作文大多以话题作文为主,目的是让学生有自由发挥的空间,提倡写真话、抒真情,鼓励有潜能的学生写出新意。受此影响,一批以“创新”自诩、荒诞不经、立意低下的“满分”作文应运而生。这样的作文虽有较强的可读性,能够刺激阅卷老师的感官,但却缺乏深刻的意蕴,读后没有多少值得回味的东西。笔者认为,青少年应当学会关心国家大事,这是社会责任感的具体体现,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需要。
梳理近年来的高考作文题不难发现,家国情怀的主题频频出现在高考作文试题中。例如,2017年全国Ⅰ卷作文题“中国关键词”中囊括了“一带一路”倡议,北京卷第二题是“共和国,我为你拍照”,2018年的全国Ⅰ卷以“世纪宝宝中国梦”为主题,2019年全国Ⅱ卷的“青春接棒,强国有我”,天津卷的“爱国情怀”,等等。
高考作文命题与时代紧密结合,要求中小学写作教学打破依纲据本、亦步亦趋的封闭状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的狭小空间,将目光聚焦于社会重大事件。正如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所说的那样,考生写作成功的关键在于关心社会时政,充分了解、积极思考个人在集体、社会、国家、世界发展中的责任和使命。以往那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刷语文题”的做法已行不通,考生不能与社会脱节,需要充分了解世界,运用自己在课本中学到的理论和观点,有理有据地解读社会上发生的重大事件。
有人认为,高考作文过多涉及社会重大事件,容易让考生猜题、押题,难以考察出学生的真实写作水平。实际上,高考是实力的较量,作文能否拿高分,既要看考生表达的主题是否有新意,又要看考生布局谋篇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有时候还要看考生的卷面书写,需要学生长期的阅读积累、思想积淀和写作训练。
因此,只要作文命题选好角度、要求明确,即使大多数考生能猜到写作的范围和主题,也能分辨出考生写作水平的高下。正如今年以疫情为主题的高考作文命题一样,由于各地命题的切入点大不相同,要求不一,考生不可能用事先准备好的“万能作文”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