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网上偶尔看到一篇旧文《揭秘北京11名校长业余爱好》,文章介绍了11位校长如何把自己的爱好融入到学校教育中,形成学校特色的事情。我对文章的写作角度并不赞同,文章恰恰暴露了学校特色建设的一大弊病:校长以个人爱好打造学校特色。
从校长爱好的内容来分析。校长的爱好大多在一两个方面,体育、音乐、戏曲、书法或读书。某种爱好是在任校长的优势,并非后任者的优势,后任者并非赞同前任的做法,因此,一旦校长调动工作,后任基本上就不会再延续之前的做法,很多“特色”最后的命运都是“人走政息”、半途而废,学校不断地为夭折的“特色”埋单,这是何等沉重的负担?
从特色建设的动力角度来分析。学校特色之所以难以形成,归根结底是人治而非法治的结果。校长误认为自己的爱好和长处就是学校的灵魂,动用方方面面的力量进行推动,从形式到内容进行全方位打造和包装。自己在任时大家不得不听之任之,然而,我们看到的现实是,现任校长前脚刚走,继任者就推倒重来,以彰显自己的办学理念和特色。一任校长一套特色,这种反复折腾让师生们无所适从。只有依法治校,按章程、规划办学,建立长效机制,才能让学校走出“人走政息”“劳民伤财”的怪圈。
从实际效果来分析。任何事业都是继往开来的,事业发展需要一步一步向前走,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学校特色也是如此。因此,一任校长只能按照学校发展规划完成赋予自己的历史责任,为继任者奠定好进一步发展的基础。校长的爱好只有与学校发展相吻合,所形成的特色才能健康有序发展,这样的特色才能代代相传、历久弥新。俗话讲“强扭的瓜不甜”,校长的爱好如果与学校发展大相径庭,却又强迫他人按自己的意愿来做,“特色”就会失去民意的支持,夭折只是时间问题了。凡是想把自己的爱好打造成学校特色的,都是对校长是学校灵魂的误解,反映出校长内在的思想力、内在的发展动力、内在的创造力的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