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还处在被确诊病例上升期,在疫情防控拐点尚未到来之时,某县级名师工作室牵头开展面向全县中小学生的“防疫小标兵”评比活动。该活动分为“我的倡议、我的写作、我的影集、我的创新”四个版块,参评作品类型有手抄报、照片、视频短片等。
依据学生提交的作品,评选结果出来了。但是,评审标准是什么?评委是哪些人?评选结果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诸多疑问还是让人感到“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抗疫阻击战胜利时,的确有必要开展与抗击疫情有关的评审活动,表彰并奖励为抗击疫情做出突出贡献的工作人员。但在抗疫阻击战尚未结束、防控拐点还没到来时,就面向全县中小学生评选“防疫小标兵”,这种做法有些欠妥当。虽然牵头此次评选的是县级名师工作室,但倡议书是通过几十名来自多所学校的工作室成员转发给所在学校的师生及家长的。在家长及学生心目中,每一位老师的行为都是学校的行为,甚至是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行为。
在疫情防控阶段,中小学生尽量不外出,掌握必要的防控知识,学会必要的卫生与健康技能,在居家防护阶段安排好自己的学习与生活,身心健康地度过肺炎疫情传播期,就是对疫情防控工作的贡献。让学生以做手抄报、拍照、做视频短片的形式参评“防疫小标兵”,不仅意义不大,还增加了学生及家长的负担。
在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关键时期,各地名师工作室、学科中心组、教师学术团队等,宣传疫情防控的科普知识,补上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的短板,是职责所在。但是,开展什么样的活动,何时开展,怎样开展,还需认真思考。
不可否认,在疫情防控较为严峻的关键时刻,在中小学生延迟开学、居家隔离的特殊时期,该名师工作室面向全县开展“防疫小标兵”评审,出发点是好的。但该不该评却值得商榷。即使应该评,谁来评,何时评,怎么评,一系列问题都需三思而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