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论文“挂名”与否不能仅凭署名人数认定

当前,论文挂名已形成一条灰色利益链。有些属于买卖型挂名,支付费用就帮着署名;有些属于沾光型挂名,作者希望借名人效应或权威效应让论文尽快刊发,主动挂上知名专家或行政领导;还有一些属于转嫁型挂名,知道某篇论文存在不合学术规范或存在故意造假行为,挂上他人名字以规避风险……比较极端的案例是,某高校一篇论文署名多达13人,其中甚至有与论文所涉专业毫不沾边的行政人员。(1月8日澎湃新闻)

论文挂名现象并非高校独有,在中小学也不少见。但是,挂名与否,不能仅凭人数认定。

根据教育部相关规定,当下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已经取消了对论文的强制要求。但在评价实施细则中,论文论著仍然有“含金量”。随着各类名师工程评比的增多,论文论著“身价倍增”。教师想要晋升,必须发论文。

“说”“写”是教师的基本功。对于基层教师来说,“说”体现在课堂上,体现在辅导学生上;“写”体现在备课上,体现在准备材料迎检上。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缺少时间做教研,写论文的时间更是有限。部分教师只能退而求其次,联合写论文。水平高的主笔先筑好论文的“魂”,其他教师加工润色、填充“血肉”。一篇论文有时要修改多次,大到篇章结构,小到标点符号,都要精益求精。基层教师尤其是农村学校的教师,发一篇论文往往是合作的结果,署名时也力求写上所有参与者。

论文参与的过程也是教研的过程。教师要根据题目选材,研究写作内容,考虑文章结构,查阅相关书籍。有时还要通过课堂实践来验证。这种论文写作是以问题为引领的自发性科研,对基层教研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近几年,因为个别区域、个别人员的学术腐败问题,淡化甚至取消论文的呼声很高,落入偏见和短视的“窠臼”。论文是教师学术成果最直观最动态的形象展示,是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的大检阅,论文本身并无原罪。学术论文“挂名”现象的确存在,但不能因为一篇论文里有两到三位作者的名字,就武断地认为是“挂名”,更不能用造假一概而论。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挂名  挂名词条  署名  署名词条  与否  与否词条  认定  认定词条  人数  人数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