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体报道某民办小学名校,一个班上25个人竟然有23个班干部,只有两个学生是“平民”。“平民”之一的“985学霸”父母不乐意了,担心自己孩子被当成了差生,又怀疑是其他家长“活动”了老师。为此专门去找了老师,第二天孩子就回家说:“我已经是班干部了,老师让我当领读员了。”一对“985学霸”父母觉得这比自己升职加薪还开心。
在今秋开学的各种“兵荒马乱”中,这则报道当属吸睛之最。不仅25人的班级该不该配备23个班干部成了舆论争夺的“高地”,“985学霸”父母在孩子“当官”前后的情绪波动同样成了各方热议的焦点。一件并不起眼的小事,能够如此引爆媒体的兴奋点,足见社会对教育关注程度之高,同时也让人不由得隐隐担忧。
熟悉教育的人都知道,班干部配制看似小事一桩,实则暗含许多教育道理。它不仅取决于班主任的教育理念和管理思路,还受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如班级性别比例、家庭亲子关系、学生个性特质等。合理配制班干部,不仅能实现班级“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的高效运转,还可以营造人人严格自律、全班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因此,几乎所有的班主任接班之初都会将此项工作列为班级管理的重中之重,不敢有半点轻心。
在舆情发酵的过程中,各路媒体先是在班干部合理比例问题上唇枪舌剑,然后在学生“官瘾”大小上你来我往,一片“公理婆理”的混战。连教育行政部门都不轻易涉足,本该由“我的地盘我做主”的班干部配制问题,由于舆论的过度关注,本该最有发言权的班主任老师陷入“无话可说”的“尬境”。
受到全民关注本是教育的幸事。但事情发展至此,笔者却一点儿都高兴不起来,内心深处总有一种难以名状的悲哀隐隐袭来。当舆论拼命纠结上述问题时,实际上已经偏离了此次事件的核心。在笔者看来,关注社会应该为教育提供什么样的舆论环境,远比利用舆论裹挟教师如何进行教育和管理更加重要。
笔者此念并非无病呻吟,以最近几起引发舆论狂欢的事件为例:有教师因一瓶矿泉水被扣上违背师德的大帽,有教师对新生自然卷发质产生质疑而被指开“奇葩证明”,有教师对顽劣学生的手机“痛下杀手”招来猛烈炮轰……在舆论的强大威力下,不少教师甚至连正常布置作业都变得提心吊胆,因为稍不留神就会背上“超纲”或“超量”的罪名,千夫所指。
人人都有麦克风的年代,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引发舆论的蝴蝶效应。在极其复杂的教育学面前,即使是经过严格专业训练、在行业内摸爬滚打多年的老教师都难言精通。作为旁观者,与其试图在指导教师工作上劳神费力,不如静下心来,思考我们究竟该为教育营造什么样的氛围。唯此,才是应有的“旁观者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