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本市中小学体育艺术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文件提出,力争到2021年底前,在全市学校体育艺术特色普遍形成的基础上,形成统筹兼顾、重点突出的中小学校体育艺术项目布局结构,形成有序衔接的人才培养体系和科学完善的综合素质评价机制。以体育艺术教育为切入口,推动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积极构建科学完善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可谓站位高远,布局超前。
体育、艺术素养对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长期以来,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唯升学率等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体育、音乐、美术等课程实际上处于不受重视的“副科”地位。由于不属于统考学科,所以,连考试分值少的的“小科”也算不上。尽管自上而下三令五申强调,中小学必须开齐开足体艺课程,可现实执行情况却不容乐观。
体育艺术课程落实不力,学生体艺综合素养堪忧,虽然有其客观因素,但重视程度不够、考核制度滞后、选拔机制欠缺、培养模式不健全等主观因素,无疑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体艺素养严重“跛脚”的发展,显然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相去甚远。
近年来,为补齐体育艺术教育的短板,自上而下开展了加强体育艺术教育工作的探索,其中将体育、艺术成绩纳入中考,积极组织开展体育、艺术赛事活动是其核心举措。考试选拔的指挥棒与教育改革政策的导向功能,正在引导中小学逐步走出传统的片面应试教育观,开齐开足体育、音乐、美术、书法课,广泛开展校园普及性体育运动、校园艺术活动,定期举办学生运动会或艺术节,引导学生学会1-2项体育、艺术技能,甚至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运动队、艺术团等,也正在成为一些地区学校教育的自觉行动与积极实践。
体育艺术能力的培养,需要学校体艺人文环境的支撑,普及体育、艺术,面向全体学生,为每名学生提供体艺兴趣的培养源、训练场,无疑是发现人才的第一步。但就目前来看,中小学普遍缺乏人才培养有序衔接的整体意识和配套机制,而自小学到高中的体艺人才培养选拔“一条龙”机制,也非中小学可以独自完成,需要地区甚至更高一级政府的统筹规划与协调布局。
现代化水平较高的地区,学校的体育、艺术课程与活动基础都要高一些。即便如此,要实现自小学到高中的体艺人才培养选拔有效衔接的“一条龙”育人机制,也绝非易事。整体方案的出台只是第一步,后续的师资、场地、资金、保险等配套措施也得跟上,才能为贯通培养机制的运转疏通经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