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日前,一位同事因为学生家长不理解、不配合教师工作而苦恼,“就拿‘减负’来说,学校要求我们精选作业、减少考试,课外和双休日不能补课,而家长不但用各种习题集塞满了孩子书包,还你追我赶地送他们去课外培训”。笔者由此深思,家长为何不信任教师?
平心而论,当下不少教师的确缺乏与家长的深度沟通,班主任也大多采用电话、微信的形式通报学生成绩、所犯错误甚至是告“黑状”。然而,教育领域愈加复杂的情况亟需家校形成教育合力,教师尤其要重视并做好家长工作。
当下,不少学校都开办了家长学校,组建了家长代表委员会,班级家长会也在定期召开,但会上总是教师讲、家长听,活动形式单一,内容空洞且虎头蛇尾,更有教师高高在上地指手划脚、批评训斥。这种形式的家长工作,既没有耐心倾听、认真采纳家长的积极意见和建议,也没有及时回应他们的合理诉求,家长的正面作用几乎是零。
所以,教师要做好家长工作,先要改善关系。教育是关系的产物,如果教师与家长有了和谐、真诚的关系,阻力变动力,在学生的教育问题上就会从对立走向统一,处理问题将更加默契。注重差异化、个性化的面谈是教师和家长建立感情、倾听心声与建议的好途径。所以教师不管多忙,只要上心挤一挤,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总会有的,哪怕见上一面,微微一笑,也胜过无数次的电话和微信。教师要与家长“同坐一条板凳”,多商量多沟通,这样隔阂才会越来越少,教育办法才能越来越多,信任度也会随之提高。教师取得了家长信任,说的话家长才会更爱听,做的事家长才会更放心,开导才能更有效,家长安排校外培训和补习等加重学生负担的现象也会大大减少。
同时,教师也要理解家长“决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的心情。每个孩子都是家庭的希望,家长难免把“宝”全部押在孩子身上,教师要站在家长的立场上,设身处地替他们着想,既要谅解和理解,又要帮他们解开“心结”。成人比升学更重要,升学并非成人的唯一通道,其实“行行出状元”的“国家工匠”已被社会广泛认可,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挖掘这些家庭教育成功的案例,让身边的家长现身说法,效果也许要大大超过教师苍白的唠叨。
教师应该不断改变工作方式,丰富工作内容,多让家长反转角色,担任活动主讲和主持人的角色。当下,不少家长对学校和教师仍有误解,甚至有怨言和非议,教师也不必忌讳这样的负面信息,因为这并非背后放“冷枪”,而是一种争辩,争辩就是思想碰撞的过程。正因为大家理念有异议,行为有偏差,所以要通过争辩达到澄清是非、消除误解、统一思想的目的,并寻求解决现实问题的最优解。
此外,做好家长工作,学校也要重视教师队伍建设。不但要配主责班主任,还要配好副班主任,责任到人,建立教师轮流联系家长制度,既要制定细化内容,又要捆绑各种考核,引导教师与家长建立并保持长期、紧密的联系,使家校联络成为教育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