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六一”儿童节已经过去了,但是人们对孩子们节日唱歌问题的讨论却仍在继续:耳熟能详的儿童歌曲为什么还是那些经典老歌?为什么脍炙人口、传唱度高的当代儿童歌曲少之又少?儿童歌曲创作传播乃至艺术教育出了什么问题?
当代儿童歌曲难出“经典”,孩子们没歌唱、唱不好,的确应该引起成人世界的反思与行动。“功夫在诗外”,要想儿童歌曲涌现当代“经典”,就创作谈创作无异于缘木求鱼,充实、丰富儿童歌曲创作的源头活水,优化儿童歌曲传唱关键环节、关键要素,才是儿童歌曲再现“经典”的必由之路。
艺术源于生活,儿童歌曲的创作也不例外。那些喜闻乐唱、耳熟能详的经典老歌,无不是从本真、火热的儿童生活中积累创作素材、汲取创作养分,激发创作灵感,水到渠成创作而成。很长时间以来,“唯分数”“唯考试”挤占了本应充满童真、童趣、童乐的生活,补课、刷题、考试、特长班塞满了孩子的生活,“苦”“累”“忙”成了孩子生活体验的关键词。以这样的儿童生活为创作源泉,想要创作出高质量的儿童歌曲,是不是很难?以此创作出广为传唱的当代“经典”儿童歌曲,可能吗?
经典是传唱出来的。无休止的课业充斥着孩子们的生活,儿童唱歌的时间空间被无情挤压,孩子们陷入没时间、没地方、没氛围、没兴趣、没心情的歌唱窘境。如此状况,即便艺术家为孩子们量身订做出“准经典”,也会因无人传唱而无法流行,导致“经典”胎死腹中。
另外,艺术家若是描摹真实的儿童生活,创作出的歌曲恐怕不会太阳光,也很难成为“经典”。
因此,再造儿童歌曲的当代“经典”,重在源头治理,必须向“唯分数”“唯考试”的过重课业负担宣战,帮助孩子找回歌声嘹亮和充满童真、童趣、童乐的本真生活。如此,艺术家们创作出优秀的儿童歌曲就有了可能,经过儿童传唱,成为当代儿歌“经典”也就指日可待。
各级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要树立正确教育政绩观,规范教育施政行为。一方面,要进一步优化文艺、体育、科技等场馆、设施建设,不断增加和优化儿童教育资源;另一方面,要加大教育乱象治理力度,提高校外办学机构准入门槛,规范各类校外培训机构办学行为和出版机构出版行为,对在职教师有偿补课亮剑,还孩子们自由舒张的生活时空。
学校要从“唯分数”阴影中走出来,不折不扣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推进学科均衡建设,规范办学行为,推进素质教育实施。要祛除学科尤其是小学科歧视,开足开齐开好国家课程,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都得到发展。同时,还要拓展、开发校本课程,丰富充实孩子们的课内外生活,努力打造新时代背景下让孩子们记得住的本真学校生活。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良好的家庭风气,是良好家庭环境的组成部分,是儿童优秀品质形成的重要土壤。家长要祛除“抢跑”意识,树立正确育儿观,从孩子作业“监工”的“丑角”中走出来,实现由“陪读”“陪写”到“陪唱”“陪跑”的华丽转身,多陪孩子走进丰富多彩的课外生活,走进绚丽多姿的美好世界,体验自然、人文、科技、艺术之美。
关爱儿童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社会是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大学堂,为他们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少年儿童的世界将充满阳光。全社会要着眼于为孩子一生幸福奠基,积极培育并构建满足孩子成长需求的成长默契,营造张弛有度的儿童成长氛围;每个成年人都要有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行动自觉,为孩子们成长做好示范;“童”商们更要为儿童健康成长提供优质教育商品;各类媒体尤其是网络自媒体要谨慎发声,莫让“儿童不宜”污染儿童幼小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