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这是对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的要求和指导,学校如何做好劳动教育,将劳动融入学生的生活、学习,让学生从劳动中体验生活,增长才干,积累生活经验,成了摆在所有教育人面前的一道时代命题。
说起劳动教育我们并不陌生,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从做中学,从学中做”“手脑并用”“生活即教育”“行——知——行”等主张就包含丰富的劳动教育思想与实践。为验证自身教育观点的实践性,陶行知先生创办晓庄学校、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每一次实践都将劳动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来落实,致力于培养手脑并用的人。陶行知先生的实践是开展劳动教育鲜活的实例,有许多值得借鉴和学习的观点和做法。
反观今天,劳动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尊重与保障,为智育让路,为成绩削减。劳动伟大、劳动光荣,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技能乃至吃苦耐劳的品格与其在学校接受的教育有莫大的关系。当一切都向成绩看、向升学率看的时候,劳动教育只能挂在嘴上、留在心里,却始终无法落实到行动中去。
以学校生活中最简单的打扫教室、环境为例,卫生该由谁来打扫,谁最应该来参与这项简单劳动,最佳人选无疑是学生。但是,实际上,幼儿园,有保教老师打扫,小学一二年级由家长打扫,甚至三四年级还有家长打扫。这种现象显然是不合理的。学校以学生安全为由要求家长、老师打扫,家长以自家孩子小为由主动对接打扫。孩子小并不是一个特别合适的理由,一间教室不过几平米大小,孩子完全可以靠自己的力量完成,可成人却连这样一个参与劳动的机会都不给孩子,还美其名曰:大了再干。劳动意识、劳动教育不是凭空产生的,也不是无源之水,让孩子从小参与劳动,他才会尊重劳动,珍惜劳动。
一提到劳动,我们想到的可能更多的是下地干活,上山砍柴,修桥铺路。一提到劳动,家长们就想到自己曾经吃过的苦受过的罪,觉得现在条件好了孩子就别吃苦了。过度的畏难和保护让孩子参加劳动有了阻力,成了奢望。劳动离我们远吗?不远;离我们近吗?好像又不近。
在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学校和家庭始终是两大阵地,是有机互补的整体,不能彼此人为的割裂劳动教育在学校和家庭之间的延续性,造成独立封闭的单元。
学校要重视劳动教育,是一个观念的问题。在学校劳动教育的概念体系中,“重视”不是一个名词,而是一个动词,学校要用实际行动来诠释“重视”的含义,不能片面的将劳动教育写在课表、方案、报告里,应把劳动教育实实在在落实到学校日常的教学、生活中,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才能达成劳动教育的目标。
既然要做,这就生成了一个新的问题:如何做?一要有计划性。所谓的计划性是指对不同年级的劳动量和强度要求的计划设定,让不同年纪的学生参与适合的劳动,既能起到劳动教育的目的,又可防止学生受到伤害。二是实践性。劳动教育要有具体的实践性,且不能脱离学校的实际,要紧紧围绕学校实情来开展。比如,农村学校有大量参与劳动实践的机会,学生可以有选择的下地干农活,选种、播种、施肥、收割等都可以参与体验。三是持续性。劳动教育不是图个新鲜,体验新奇,要持之以恒的坚持下来。比如每年的植树节让学生去参加植树活动,不能做做停停,要让学生每年都参加,看看自己亲手栽的树,体验劳动的乐趣。四是组织性。学校作为学生劳动教育的主体责任单位,要组织好劳动教育,从劳动课程的设计、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课程的融合、学生社团的组建运行、学校劳动实践活动的开发与管理等方面,进行一体化的设计与思考,决不能一时兴起。
家庭重视劳动教育,也是一个观念的问题。孩子要不要参加劳动,这是每一个家长都有答案的问题。但在孩子真正参加劳动,尤其是在劳动过程中遇到困难或受伤的时候,大多数家长可能会留下安全的阴影,对孩子的劳动教育产生质疑。其实,家长心里也清楚劳动实践哪有不蹭破点皮的事,可深入骨子里的爱意却冲淡了理性。面对孩子参加劳动教育这一问题时,家长不仅要支持学校的各项活动,支持孩子参加劳动实践,还要以身作则,在家里注重孩子劳动品格的养成,让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做能体现劳动特色的事,决不能让孩子过“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好日子”,要适当的让孩子过一些“苦日子”,增强其受挫折的能力和生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