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基层教育行政领导干部该如何走出“迷茫”

教育行政干部选拔、培养和任命的组织管理体制,加之教育自身的特殊性和专业性,基层教育行政领导干部往往陷入身份迷失的尴尬境地,从而造成教育行政领导干部专业成长的错位与迷茫。

角色迷茫。在不同社会群体的眼中,教育行政领导干部的角色是不一样的。从政府的角度,教育行政领导干部,特别是局长,身份首先表现为科级行政干部,是一种官员;在校长、教师眼中,教育行政干部应成为本县域内熟悉教育发展规律,具有深厚教育理论、教育政策水平和能力的专家。其实,教育行政领导干部对自身角色认知也存在困惑,有的认为自己是政府官员,有的认为自己是教育资源的争取者、教育外围环境的保障者和学校发展的服务者,有的认为自己应成为县域教育的顶层设计者和驱动者。这说明教育行政领导干部自身面临着激烈的角色冲突,角色认知出现了迷茫。

定位迷茫。在工作中,你会发现,教育行政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工作定位模糊,有时甚至是“两面人”。如,局长或副局长,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时间,会讲不同的话。在讲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时候,他们会大声疾呼,要狠抓学生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多给孩子玩耍的时间。而在学生中考、高考动员会或总结会上,他们会因为升学率不高而痛心疾首,明确要狠抓学生成绩、提高学生的升学率等。这种矛盾折射出教育行政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工作定位迷茫。

发展迷茫。县域教育行政工作人员扎根基层教育,兢兢业业、无私奉献,在职业发展出路上也充满了迷茫。一方面职位上升渠道狭窄。在众多的教育行政工作人员中,能够成为副局长的凤毛麟角,晋升为局长的更是微乎其微,大多数工作人员只能在股级岗位上退休,职业发展存在难以打破的“天花板”。另一方面,政校交流存在壁垒。一些教育行政工作人员的身份是公务员,而学校校长、教师群体身份为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一个是行政序列,一个是职称序列,两者的交流存在诸多制度壁垒。退一步讲,即便能够形成交流,教育行政人员因缺少教学经历,也难以胜任校长职位。因此,很多基层教育行政工作人员对未来职业发展感到迷茫,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消退,消极怠工,被动应付。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以为,首先,要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和政府行政体制改革,逐步化解教育行政领导干部在实际工作中的迷茫状态,缓解角色冲突;其次,要走教育行政管理专业化的道路,强化教育行政工作的专业性和独立性,对教育行政人员的任职资格作出说明,注重学校管理、教学经验的的把握,走专家治教的道路;第三,按照现有的体制,强化教育行政领导干部作为负责教育事业的带头人的服务意识,在服务型政府、服务型机关建设的理念下开展工作。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教育行政  教育行政词条  领导干部  领导干部词条  基层  基层词条  迷茫  迷茫词条  走出  走出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