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重现“老中师”辉煌,需要增强教师吸引力

近年来,教育界有一种声音,怀念过去的“老中师”,特别是中等师范学校的人才选拔和培养模式。“老中师”选拔的都是最优秀的学生,经过几年师范教育,使他们成长为具有良好教育情怀、扎实教育教学功底的“全能型”教师,成为中小学教育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教育的中流砥柱。教育界对“老中师”的怀念,折射出当下师范教育存在的一些矛盾和问题。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大批农村优秀学生首选师范学校,经过三年的师范教育走上教师岗位,成为当下农村中小学教育的中坚力量。他们大部分师德高尚、业务扎实,无论敬业程度还是业务素质,都比如今步入教学岗位的年轻教师强很多。于是,整个教育界开始怀念“老中师”时代,更有人提出“师范教育”再度回归,将优秀的学生选拔到师范院校,让优秀的人才从事教育工作。

教育界对“老中师”的怀念有社会基础,更有情感基础,因为现在的中年老师大部分中师毕业。但是,当下的师范教育能否重回从前,新型师范类院校能否重塑“老中师”的辉煌,却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改革开放刚刚起步,市场经济的浪潮还未波及农村地区,农村社会相对封闭,人的思想尚未开放,读书升学是农村学生跳出农门的唯一路径。优秀学生通过中考,考取师范,取得“铁饭碗”,成为教师,或许也是为数不多的出路之一。当时,教师岗位不仅代表着稳定的收入,还代表着国家正式工作人员的身份,更代表着社会的尊重与地位。时代造就了“中师”教育的辉煌,促使农村最优秀的学生选择“师范”,成为当下教师中的中流砥柱。

不能不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师生”的选择是一种积极的无奈,虽然成就了一代乡村教师,却也从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一代中师生的前途。其实,依这代中师生的智力与学力完全可以上高中、考大学,获得更多发展的机会,只不过眼界与视野限制了他们的思维,让他们终究躲不开当教师的宿命。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文明日新月异,打通了城乡的阻碍,乡村不再封闭,中年一代在大城市打工定居,见证了时代的繁华,考学已经不再是乡村学子的唯一出路。在考学过程中,师范院校也不再是青年学子的首选,社会的多元与开放,给予优秀学生更多的选择机会。如此,师范院校的没落便成了一种必然。

教育依托社会,师范教育的兴衰起落也有一定的时代背景。现今的优秀学生不愿报考师范院校,并不是师范院校办学水平不高,也不是师范院校办学思路出了问题,即使有,也并非决定性因素,而是“教师岗位的吸引力”不再像从前那样强烈。

教师工资待遇过低,社会地位不够高,职业竞争力不够强,是导致师范院校没落的最根本原因。就拿本地刚刚入职的乡村教师来说,一个月的工资收入不过两三千元,如此,又怎能吸引优秀的人才从事教育,又怎能让师范院校招录最优秀的学生?师范院校学生整体素质全面下滑,导致准教师水准有所下降,这也正是师范毕业生仍然需要通过教师考编,取得教师岗位的重要原因之一。这样的师范教育能够重回昔日的灿烂与辉煌吗?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没有优秀的教师就没有优质的教育。师范教育作为教师的入口,必须吸引优秀的人才进入,而要让优秀的人才报考师范院校,则必须提高教师岗位的吸引力。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教育工作的重视,教师的工资待遇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不低于或高于公务员工资的规定也得到了一定的落实。但是,相较于整个社会而言,教师的工资水平仍然处于低水平,教师也没有得到社会真正的尊重,让教师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老中师”时代的灿烂与辉煌已经远去,充满辛酸与苦楚,师范教育再现鼎盛,不应是岁月的回流,而应是教师地位的确立与上升,唯有提高教师岗位吸引力,才能使师范教育步入真正的黄金岁月。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中师  中师词条  重现  重现词条  吸引力  吸引力词条  辉煌  辉煌词条  增强  增强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