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证监会、教育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证券期货知识普及教育的合作备忘录》(以下简称《合作备忘录》),明确要求将投资者教育逐步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教育部将推动证券期货知识纳入中小学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大力普及证券期货知识,提升教师队伍金融素养,推动树立理性投资意识,提升国民投资理财素质。
“财商”与智商、情商是现代人必备的三大素养。中小学生财经素养教育是世界发达国家普遍关注的问题,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2012年首次将财经素养纳入测评范围。近年来,频频发生的校园贷、现金贷、学生网贷等问题,让在中小学生中开展财商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
财商教育也是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在我国传统文化中,财富关乎道德,财富与道德人格的培养是相辅相承的。孔子曾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主张义在利先,从而形成了重利轻义的传统价值观。但儒家又尊崇“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认为只要通过正当的渠道取得财富,就无损于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人在社会上行走,不仅要学会有目的地创造财富,还要学会支配财富,让财富发挥最大效益。不同的财富获取方式和处理方式也反映了一个人道德素质的高下。
不过,对中小学生开展财商教育,不同于高等院校的财经专业的教育方式,既要研究受教育对象的特点,又要研究采取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既要重视让学生学什么内容,又要关注如何学。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其一,要明确财商教育的目的和意义。一说到财商教育,不少人首先可能想到是如何赚钱花钱,这其实是对财商教育的误读和窄化。财商教育是依托经济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以学生日常生活环境为基本素材,培养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经济行为和现象进行观察思考、探究和适当处理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懂得只有通过诚实且有智力的劳动才能创造财富的道理,知道如何依法保护和增加自己的财富,理性、可持续地使用财富,进而提高学生的财经素养。
因此,完整意义上的财商教育,既包括正确对待金钱的态度,也包括如何理性地支配财富;既包括如何挣钱,也包括如何防止被骗,如提醒孩子不要成为校园贷围猎的对象,也应是财商教育的应有之义。
其二,要科学确定课程内容。在中小学进行财商教育,不一定要像语文、数学那样,以掌握系统的财经知识为目的而编印系统教材,且由专任老师按部就班地进行系统讲解,而是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生活中的具体财经案例,创设具体情境,按专题组成系列,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财经知识、技能和态度。韩国教育部门要求,在中小学开展财经素养教育时不需要出现财经方面的专门概念,而是使用学生能够理解的生活化语言,对相关的情境进行一般性描述。
其三,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鉴于财商教育的性质、特点以及目前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现实,财商教育不宜做为一门独立的课程进行专门讲授,也不一定要纳入考试范围,可以将其融入思想政治、语文、数学等学科中,或者通过主题班会、团队活动等方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财商教育不是财经知识的死记硬背,而是要多一些财经活动的实战体验,通过讨论和探究,让学生在做中学,形成正确的财富观和理财技能。这就要求学校要定期聘请财经专家对教师进行专题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财经素养。
其四,要与家庭教育紧密相联。财商教育宜早不宜迟,家庭是开展财商教育的主阵地。财商教育其实也是一种习惯养成教育,培养孩子良好习惯必须从小抓起。在一些发达国家,早在幼儿园时期,家长和学校就对孩子进行有意识的财富观培养。据报道,“股神”巴菲特年仅6岁,就以每箱25美分的价钱在爷爷的杂货店购买一箱可乐,然后加价在附近兜售。
理财能力是一个人必须具备的重要能力,它关系到孩子一生的发展和幸福。天真的孩子总认为取款机中的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家长应该教导孩子,明白取款机里的钱是要先存进去才能取出来的道理。犹太人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告诉孩子:“想在银行取钱,就得先赚钱。”家长应当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学会管理零花钱、压岁钱,懂得财富要靠劳动创造的道理,学会理性购买自己喜欢的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