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许多家长来说,“陪读”早已不再是一个陌生字眼。为了让孩子考上重点中学、名牌大学,许多家长都加入了“陪读大军”的行列。据中国社科院教育研究所的一项统计显示,我国36.8%的家庭存在父母陪读现象。在城市家庭中,陪读比例远远高于这个数字。
父母陪子女读书,就是想为孩子营造优良的学习、生活环境,这本无可厚非,但一些家长为了陪孩子读书,夫妻分居、背井离乡,甚至放弃自己的工作,就未免有些过了。
当下,陪读现象之所以盛行,家长陪读率居高不下,原因很多,但最主要的还是家长对孩子未来期望值过高。现在,很多孩子是独生子女,不少家长把自己的梦想寄托在孩子身上,为了培养孩子不惜一切代价。但陪读真的很好吗?陪读就一定能够让孩子成才吗?我想并不尽然,以陪读的形式培养孩子,反而容易让孩子“赔”更多。
首先,陪读容易“赔掉”孩子的自立精神。小学、中学时期不仅是孩子学习的重要阶段,更是他们性格形成的重要时期。鲁迅说:“父母对于子女,应该健全的产生,尽力的教育,完全的解放。”家长陪读的一番苦心可以理解,但这种过度关爱可能会造成子女的自立精神无法“健全的产生”,对青春期子女的个性也不能做到“完全的解放”。
其次,陪读容易“赔掉”孩子的自理能力。有家长陪读的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什么事都不用做,只需认真读书即可,这样会使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极度缺乏。有从事幼儿教育的专家曾调查得出这样的结论:陪读孩子发生心理问题的机率远远大于正常孩子,尤其是过度依赖性陪读,可能会给孩子的健康成长带来诸多不良的心理阴影,包括造成怯懦胆小、依赖性强、缺乏自信、独立性差、社会适应不良、人际关系不佳等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家长过度陪读只会助长孩子的惰性,对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有害无益。
再次,陪读容易“赔掉”孩子读书的激情。家长陪读的重心围绕着孩子的学习,但孩子在学校能与同学交流问题,回到家里却很难与家长进行交流。这是因为,很多家长文化水平不高,对孩子的学习问题多是茫然。因此,家长唯一能做的就是照顾好孩子、时刻叮嘱孩子,但这种长期的空洞叮嘱很容易使孩子产生压力,甚至是反感,进而导致孩子的学习激情下降,学习效果自然不佳。
最后,陪读容易“赔掉”孩子的吃苦精神和感恩意识。陪读家庭中,很多其实并不富裕,但为了陪读,几乎倾力而为。再苦不能苦孩子,家长给孩子的都是最好的,对孩子的要求也会无条件满足。如此情况下,孩子无法感知家庭生活的压力、体悟家长的辛苦,自然就不会生成吃苦耐劳的精神。家长的苦心栽培,到头来换来的可能只是孩子的好恶逸劳,不会懂得感恩父母。
陪读虽然可能会陪出孩子的高分数,但却会以牺牲孩子的健康成长为代价。对于孩子是否需要陪读,家长要冷静思考,做出合理判断。毕竟未来是属于孩子自己的,孩子的自我生存能力比分数要重要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