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童书早已成为图书零售市场中最大的细分市场。可面对看似繁荣的童书市场,很多家长却非常无奈:从低幼启蒙阶段开始,从绘本、桥梁书再到科普读物,“西餐”早已成为孩子们“餐桌上的主菜”。但在国内,有相当一批儿童文学作家成立了工作室进行童书的批量生产,一年产量高达一两百本,出现了很多概念化、同质化、贴标签式的作品。有作家称,自己写出来的书不给自己的孩子看。(5月29日半月谈)
童书是一种特殊的文化产品,质量和内容直接影响着儿童的早期教育。对儿童来讲,无论是读音、文字等基础知识的学习,还是思想、认知等价值观的塑造,都处于初级阶段。一些质量低下的童书不仅会对家长造成经济损失,还会对孩子造成一定的危害。
纵观国内儿童图书市场,基本上是以“洋童书”为主。很多国内童书虽然在书店有售,但占据比例较小。虽然有相当一批的儿童文学作家成立了工作室,进行童书的批量生产,一年产量高达一两百本,但出现了很多概念化、同质化、贴标签式的作品。很多作家急于出名,不注重童书的质量,实在令人唏嘘。
当然,我并不是反对西方的儿童文学,优秀的儿童文学不分中外。客观地说,西方的儿童文学发展史长,儿童文学比较成熟,很多经典流传了下来,中国虽也有很多经典流传,像《稻草人》《西游记》等,但大都以说教为主,加上很多作家不善于挖掘中国的传统文化,结果造成“西餐”逐渐成为儿童“餐桌上的主菜”。评论家樊发稼谈到儿童文学时说:“有的论者似乎一贯瞧不起我们自己的儿童文学,每每言必称希腊,一说起外国作品便眉飞色舞赞不绝口,一提起本国儿童文学便长吁短叹唉声叹气,一副鄙夷不屑的神态。” 这也就要求我们更应该注重本土儿童文学、提升童书质量。
要提升童书的质量,就需要作家摒弃功利心态。有人说,现在市场上流通的童书大多有“毒”,因此,我们在呼吁给孩子们留下美好童年回忆的同时,作家更需要自省、爱惜自己的羽毛,用心去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通过编写好故事来平衡俗雅、推陈出新等,真正本着对孩子负责的态度写好每一本书。
当然,出版社也不能盲目跟风。我国现在专业的少儿出版社只有少数,部分商家虽然涉及少儿出版,看似丰富了国内图书市场,但多是为了获利。部分出版社仿制体例、抄袭设计、混淆书名,在用纸、印制、工艺方面用料低劣,比原版书成本降低许多,从而以低价和低折扣获得更大的销量,造成童书市场混乱。
所以,我们在为国内童书市场痛心之余,也要看到当下的弊端。只有作家、出版社共同努力,相关部门加大监督,才能不断提升本土童书的质量,而本土童书也才能在童书市场占据一席之地,逐渐成为孩子“菜桌上的主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