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杭州师范大学科学研究院院长章鹏飞在“杭州师范大学服务杭州论坛”上表示,高校要紧抓社会需求,走政产学合作模式,才能占领发展先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地方政府和企业也需要创新理念,助推研发成果走向市场。“只有联合政、产、学三方,才能构建相互促进的共赢体系。”(5月7日中新网)
服务社会是高校的基本职能之一。去年,全国人大代表、西安交大校长王树国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无论是从事科学研究还是培养人才,其最终目的都是为社会服务。如果脱离社会本身,那么我们所从事的人才培养和科学技术研究活动必然将被社会边缘化。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谈到如何发展中国高等教育时也指出,要做到“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导向”。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这一点,是因为当下部分高校的办学治校理念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脱节,缺乏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关注力、亢奋度,这也成为这些高校建设发展过程中的“软肋”。这样的状况不仅使高校的发展滞后于社会的发展,甚至如王树国所言,脱离了社会本身,高校发展将被社会边缘化。
201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见》,就如何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积极性并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氛围,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提出了一系列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提出,“鼓励多出成果、快出成果、出好成果,推动科技成果加快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并就如何构建体现增加知识价值的收入分配机制做了较为具体的制度设计。实际上,这也是党和国家引导推动高校服务社会的有力举措。
“杭州师范大学服务杭州论坛”的举办是对党和国家有关高校服务社会导向的具体落实,是对高校社会服务功能的现实解读,在地方高校如何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值得点赞和推广。在这次论坛上,浙江工业大学校长李小年以特色小镇建设为例,直言要从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需求等外部视角来审视学科建设。“浙江超过三分之一的特色小镇由浙工大负责指导、规划。高校只有快速响应社会需求,才能满足和引领社会需求,占领发展先机。”他认为,要把学问做在重大产业上,把科研论文写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主战场。
不论是浙江师范大学还是浙江工业大学,将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的目光聚焦于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也会反哺高校自身的健康发展。这种“高校服务经济社会——经济社会反哺高校——高校再服务经济社会”的良性循环无疑抓住了高校可持续发展的牛鼻子。因此,高校要进一步加大社会服务力度,眼睛要盯紧社会需求、盯紧市场需求,努力做到学以致用、研以致用,不能再单纯为了评聘职称而“自娱自乐”,远离社会和人民群众的需求。
当然,地方党政和教育主管部门在把好正确办学方向的前提下,也要探索进一步释放办学自主权等更有效的路径,着力破除制约学校自主发展、加快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使各高校既牢牢坚持立德树人、强化育人意识不动摇,又能围绕社会需求进行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创新和人才培养工作,不断激活高校专业技术人员的创新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