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负责”,“用文化管理学校”,“构建民主、高效、和谐的课堂”……这些语句经常出现在文章乃至文件以及很多人的口中。这些不仅仅是对当下教育的一种要求,一种良好的愿望,也是我们毕生追求的教育信仰。但是把这些信仰化为自觉行为,却成了教育的痛点。
大家都明白课业负担过重不利于师生的成长;大家都信奉高效课堂的变革,期望孩子走“当前成绩好、未来发展优”的“轻负高效”之路;大家都想教孩子三年,为孩子想三十年,为民族想三百年,等等。试问,面对这些教育信仰,我们做了多少?又落实了多少?
又如,某校提出了“用文化凝心聚力”的管理理念,该校校长认为,初任校长时靠的是人治管理,后来重视制度建设,现在应该是重视文化建设,用文化管理的时候了。的确,“文化管理”是学校管理的一种最高境界,也是引领学校高效管理的一种教育信仰。以文化人,将优秀文化植入教师的精神世界,使“育人教书”的教育行为成为一种自觉,正是学校真正形成办学特色和办学品牌的基准之一。于是,有的学校在确定发展目标时,常常提出用几年的时间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用几年的时间向大家展示文化的力量。为此,出现了诸如墙壁文化、走廊文化、教研文化、小组文化、教学文化、交际文化、课桌文化等的营建与创设。学校里的“万物”都成为文化的化身,文化可谓无处不在,无所不能。用文化来管理学校,的确是我们追求的一种教育信仰,也是一种正确的行动方向。
但事实是,有的学校只是喊出了这个口号而缺少真正的实际行动,有的学校牵强附会地把文化建设变成一种管理包装,随意否定过去优秀的东西而另起炉灶,让人怀疑这种文化缺少应有的根基。文化需要创新,但文化更需要传承,那种一人倡导一种“文化”,谁主政“文化”就变成谁的附庸的做法,无疑反映出了教育信仰盲目转化的浅薄意识。
其实追求文化管理,不必动不动就喊“文化”,弄得高深眩迷。文化不是喊出来的,是潜移默化累积而成的;文化不是表层的包装纸,是包装里面的“精神内核”;文化建设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种愈行愈远的美丽旅程。
在日常的教育行动中,我们既不能把教育信仰作为口号喊喊而已,更不能片面地理解、机械地套用某种教育理念和教育信仰。我们需要用信仰的眼光审视教育世界,但我们更需要躬身践行教育信仰的力量和行动,在切实的行动中实现我们的教育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