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在一年一度的教育综合督导中了解到,下乡支教政策从开始的期盼演变成了现在的抱怨甚至是反感。有校长说,看似很好的一项政策,并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而是慢慢地变了形走了样。校长们分析了其中的原因。
一是多数教师支教属于不得已而为之。有的支教老师直言不讳地说,“不是为了职称,谁愿意到农村支教,都是上面逼着这么做的”。据了解,真正愿意下到乡镇支教的教师为数不多,多数支教教师是迫不得已,因为支教的文件中明确规定:不支教,晋职、晋级、评优资格取消。教师下乡支教实为不二的选择,所以,支教教师工作被动性很大,充其量是为了完成政治任务,为自己将来进一步发展增加一些砝码而已。
二是骨干教师“两头忙”现象突出。部分支教教师是学校管理或教学的骨干,面临晋职、晋级,必须尽早完成下乡支教任务。在工作上,他们大多承担着学校的管理、科研、教学等任务,一旦支教走人,学校一时没有适合的人选替代,许多事情仍要由支教教师完成,于是支教教师不得不奔波在两校之间。在生活上,上有老、下有小,城里、农村两头忙,工作质量也很难得到保证。
三是“自由兵”式的支教教师抹黑了支教政策。在支教教师中,有的经常说家里有事,愿来就来,愿走就走,成了自由兵;有的把一周的课集中调整到一两天内,其他时间就不来了;还有的除了上课,什么活动也不参加,我行我素。而被支教学校也不愿多管,大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类支教教师在被支教单位造成了非常坏的影响,本来是让他们带去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技术和管理经验,结果让大家看到的是应付公事、不求上进、自由散漫、我行我素,为此,大家慨叹,好好的“支教经”让部分“自由兵”给念歪了。
下乡支教的宗旨是城区帮扶农村教育,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推动区域教育均衡发展。这项政策的顶层设计应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但是,由于在管理、评价等方面存在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支教尽管形式上到了位,但在执行过程中变了形走了样,其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因此,这项政策还需要在实践中边探索边完善,进一步规范支教行为,加大对支教过程的监管和评价,切实保障支教质量,切实让好政策发挥出好的效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