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3年9月教育部出台《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办法》后,各地积极行动,为中小学配备责任督学,并将责任督学个人信息和督导事项在学校校门显著位置予以公布。5年来,责任督学就像“片警”一样督促、指导学校,解决了教育治理的“最后一公里”问题,成为助推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抓手。
实施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制度的效果十分明显:推动形成了教育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协调、相互支撑的现代基础教育治理体系,有效促进了中央关于教育改革发展政策举措的末端落实,有效规范了学校的办学行为,激发了基础教育的发展活力,助推了基础教育的改革发展。
在其位,就要有所为。然而,不难发现,有的责任督学如同挂名督学般并不经常性地到学校督导,没有履职尽责。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没时间,特别是兼职责任督学,时间和精力都用于应对本职工作。但不管什么原因,没有经常性督导就是失位、失职。
督导可能工作繁絮,但只有督在实处,工作才能落实;只有导在盲区,学校才不迷茫。假若责任督学到学校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式地进行督导,将如何“诊”问题、“督”规范、“教”法、“导”方向?责任督学即使拥有“千里眼”“顺风耳”,也只有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走访师生,走进社区,走进家庭,问询家长,才能够发现问题,督促整改,成为推进教育工作落实的“好帮手”。否则,空有其名。
因此,对于责任督学来说,即使是兼职,也既要有企鹅沉潜的毅力,还要有企鹅腾空的实力。拼命沉潜,才能发现问题,整改到位;奋力腾空,才能高屋建瓴,指导有方。
因而,教育督导部门在遴选和聘用责任督学时,要克服盲目性和随意性。一方面,要把住入口关。遴选责任督学时要综合考量,既要看名气,也要考虑时间和精力。责任督学的名气大,有威信,但是没时间和精力,也不能产生名人效应。另一方面,要把住考核关。建立责任督学考核标准,定期考核,对于不称职或不能胜任的责任督学要及时解聘,另觅人选予以补充。
同时,责任督学不能盲目自信,更不能迷恋督学的头衔。如果没有时间和精力,可以婉言拒绝;如果力不从心,可以主动请辞。因为责任督学的位置不能空,对学校的督导更不能断档、空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