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将至,守岁、拜年、祭财神、逛庙会等种种风俗活动纷纷登场,这使我想起家乡“请家堂”的旧习俗。
“请家堂”是我们山东大多数地区的一种过年风俗习惯,本地俗称“请老哩”,是指在大年三十这一天,将祖宗和已故亲人的亡灵请回家里,与家人一起过年。请家堂分三个步骤进行:一是迎家堂,二是守家堂,三是送家堂。
“迎家堂”一般安排在年三十下午,由家里主事的长辈到村头或已故老人坟前,点燃一柱香,烧几个“锞子”(纸钱),说几句安慰的话,恭恭敬敬地把“老人”请回家。
“守家堂”是指在大年三十晚上,家人们陪先人过年,我们这里称为“熬五更”,整个晚上一家人都不能睡觉。此时,正屋八仙桌上依次摆放祖先的牌位,摆满鸡、鱼、肉等各种供品,酒壶里装满美酒,桌子左右和前面安放了椅子和板凳。这些摆设象征着先人们正围坐一起享受过年的美味佳肴,因此椅子和凳子无论大人还是小孩都不能坐。等到除夕的鞭炮响过之后,先要将几碗热腾腾的饺子摆上八仙桌,全家人才开始吃年夜饭。饭后,家人轮流在八仙桌前给先人磕头拜年。
“送家堂”一般安排在大年初一下午。从凌晨到中午时分,村子里的男女老少成群结队地陆续到各家拜年,拜年时先要给祖先磕头跪拜,然后再拜健在的长辈们。大约黄昏时分,来拜年的人差不多都到齐了,此时各家各户重新烧上纸钱、点香,把祖先们从家堂上请下来,然后毕恭毕敬地送到坟头,这一仪式就算结束。
曾经有一个时期,这种家庭祭祖活动被视为封建迷信。每年的年三十晚上,人人自危,担心村里的民兵会突然闯进家里,将请家堂的供菜、供酒端走,或者将家里的老人带到大队部里教育一番。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类活动作为“四旧”之一而被禁止。
其实,换一个角度看,这不过是个仪式,是一种家族对祖先的纪念活动,既表达了后人对过世老人的一种尊重、追思,也是活着的人的一种精神寄托。它和清明节扫墓一样,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这类纪念活动也有一定的教育意义。曾子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意思是说,子女慎重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追念逝去的祖先,民众的道德就会归于仁厚。引申来讲,就是指父母在世尤其是年迈时,子女从物质和精神上满足他们的需求;父母去世后,子女发自内心地怀念他们,继承他们的遗志,这无论对自己还是下一代,都是一种心灵的安慰和净化,也是一种孝行。
从这个角度讲,清明节扫墓、除夕请家堂之类的祭祖活动,不应该被看作是封建迷信。参与这类活动的目的就是弘扬中华民族尊祖、敬祖的优良传统,进而形成全社会尊老、孝老的良好风气。因此,传统习俗的形式可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生变化,但其中的文化内涵却需要后人继承和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