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来,我利用业余时间写下近百篇教育评论,其中一些被刊载在蒲公英评论网并有幸获奖,还有少数发表见报。
盘点自己写下的这些文字,有时会有一种无力感和挫败感。在这个忙碌喧嚣的世界,我怀疑自己的思考有多少人会侧目,多少人会小驻浏览,会产生多少影响。挫败感是源于自己有时会大声疾呼,直言痛斥教育之弊,但感觉这样的呼声像是在“自说自话”,又像是投进暗夜里的棉花,轻飘飘的,没有一丝力量。
然而,我还是坚持了下来,一如其他对教育心存希望的评论者一样,始终保持观察的习惯、思考的习惯和记录写作的习惯。因为经常观察教育现象,所以会发现日常教育行为中的异样;因为经常思考教育现象,所以会发掘异样教育行为中的价值;因为经常记录与写作,所以总想把自己认为有助于改善教育现状的思考分享给更多教育者,在分享与交流中,反思自己的教育实践,提升自己的教育素养。
进入蒲公英评论这个大家庭后,我对写作教育评论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即便自己的思考如微不足道的荧光,但也想着要努力发出光亮,不仅为了展示自己的教育见识,更是为让自己做一个明白的教育者,进而去影响他人。我坚信,当无数战斗在教学一线,同时又为建设美好教育生态积极发声的教育者汇聚蒲公英平台时,势必会成为影响教育的重要力量。
想让自己在这一教育评论平台上持续发出自己的声音,我认为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是要自觉做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知晓者。教育评论离不开正确方向的指引,教育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就是写作教育评论的方向,同时这些政策法规也是写作时的有力论据。对这些一知半解,或者临时抱佛脚,难免会出纰漏,弱化评论的力量。比如在写《跨区域“掐尖”的恶果不仅仅是教育失衡》时,就需要对教育法、义务教育法以及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招生管理办法等相关法规与政策做到心中有数。
二是要努力做教育教学规律以及学生成长发展规律的明白人。教育评论的专业性决定了评论必须符合教育规律,必须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持续阅读有关专业书籍,不停为自己“充电”,保持对规律的敬畏与应用的熟稔。比如在写高校推出学生体育锻炼的“打卡”考勤制度时,就需要综合考虑学校的教育意图与学生自觉性的矛盾与统一,拿捏好二者之间的“度”,考验了评论者对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的把握情况。
三是要积极做态度鲜明、激浊扬清、建设美好教育生态的发声者。“激浊”和“扬清”是教育评论的两个主要方面,二者有时又合二为一与——通过激浊达到扬清。不管是哪个方面,评论都要做到态度鲜明,站对立场,站稳脚跟,这样才有说服力,而那种各打五十大板、左右逢源、八面玲珑、似是而非的评论,不仅无助于问题的深入剖析,还会形成误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