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四川省多部门联合发文,出台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实施意见》,将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正式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意见指出:研学旅行要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校外教育活动;各地要结合学段特点和地域特色,逐步建立各学段研学旅行活动课程体系,确保学生研有所得。
实际上,2016年教育部等11个部门就已经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该意见明确指出:开展研学旅行教育活动,有利于推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让学生走出校门,走进自然,融入社会动手实践、亲身体验已成为国家推动教育改革向纵深方向发展的一种意志与决策。
提到研学旅行,我们最容易联想的是以往学校组织的春游、秋游、野炊等活动。两者都是走出校门、走进自然,但是实质上差别很大。郊游、野炊等活动,全校采取的是集体行动,不管年龄差异,基本上是以玩为主来愉悦身心。而研学旅行重在研究学习,是一门综合体验课程。研学旅行体验课程的目的在于延伸教学课堂,根据学生不同年龄段的认知规律,着眼于生活观察视角,把学生从熟悉的生活层面引到更广阔的社会和自然舞台,突出教育的生活化,让学生行有所获、研有所得。
因此,学校就应该把以往旅行或郊游等活动,按照研学体验理念设计成育人课程,力避“放风式”的游山玩水。
首先,学校要整体规划研学旅行。研学旅行不能说走就走,学校应该在目标、时间、场地、设施、人员、内容、效果、评价等方面通盘考虑。学校要充分认识到研学旅行是跨学科的综合课程,是各门学科的综合应用与融合,只有准备充分了,才不至于学无所获。
其次,教师要规范设计研学旅行。研学旅行应该是以问题为导向的课程,学生在生活中有解决问题的需求时,才是开展研学旅行的最佳时间。老师在设计课程时,就应该有目的地确定活动和研究的主题,重在让学生在探究、制作、体验等方式中深度学习和拓展实践。当然,研学旅行课程还需考虑随机生成的课堂问题,因为它和校内学科课程相比,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再次,学生要有效参与研学旅行。研学旅行是对学校教育的有效延伸,是学生在“读万卷书”基础上的升华,是“行万里路”的知行合一。我们要引导学生认识到研学旅行对自己终生发展的巨大价值,它在提高实践能力、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带着目的玩,深度探索自己,才能在研学旅行中有效建立自信心、培养领导力和协调力、提高社交能力、完善优秀品格,从而真正地研有所得。
研学旅行是一种形式,也是一种理念,更是一门综合的全新课程。正如林清玄所说,“想了解辽阔,要观海。想知道伟大,要看山。想体会自由,要静静看云。想感受无碍,要舞动春风”。走出校门、走进自然、走进社会,学生才能更好地将课程内化于心。